对话《逍遥游》
时间:2022-06-17 18:21:01 浏览次数:次
《逍遥游》飘逸潇洒,作为《庄子》的开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说是庄子美学和哲学的纲领。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战国时期和当今社会的思想肯定有所出入。但是,庄子那种超然脱物的境界和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有同样的地方。逍遥、自由以及小大之辨的精粹,人们仍需发展,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得更彻底,不要走弯路。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其核心思想是道。在美学方面,庄子认为最大的美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人工的美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自然美就是朴素美,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不加雕饰的淳朴。美在自然,是不可强求的。对于人也一样,要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这是一种超脱的心态与境界:逍遥游于人世间,洒脱淡然过一生。
一、逍遥人生,自由自在
(一)庄子的“逍遥”和“自由”
人们对逍遥普遍的理解是“自由自在、悠闲自得、无拘无束”,想要了解莊子所说的“逍遥”的含义,就必须综合考虑庄子的整体思想,将社会背景纳入其中。战国中期,社会动荡,诸侯纷争,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现实社会并不能够给庄子带来他想要的自由。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庄子寻求的“逍遥”必须通过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来实现。普通人是无法达到这一境界的,所以庄子才给人一种超然于物的感觉。他的逍遥不是简单的实现人的身体自由,而是一种超越自我,肉体、思想和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的精神状态。
《逍遥游》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庄子对逍遥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孜孜追求。他对自由的追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形态,二是精神理想。《逍遥游》开篇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和鹏的大,用千里来形容。庄子的笔是汪洋恣肆的,形体的大,大到夸张,难以想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正是这种大才可以让庄子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与现实社会的束缚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越是束缚,庄子越是要自由,不受天空和海洋的拘束,有如此大的鲲鹏,这便是外在形态的自由。另外,庄子更注重的是对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逍遥游》的世界是想象的,是虚幻的。真实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那么大的鲲鹏,个人也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所以庄子从对外在形态的低级追求转向对精神的高级追求。
(二)现代人的“逍遥”和“自由”不免落入俗套
不得不说,科技带来了进步,但同时带来了懒惰。在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助力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现代人的逍遥恐怕是“吃香的喝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庄子的“逍遥”是在社会的逼迫下自我生发而排遣心中苦闷的,而现代人的逍遥似乎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物欲。“异化”这一词频频出现,电子产品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是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人沉迷手机、电脑,变成了它们的奴隶。对自己放任自流,越来越晚睡,生活作息不规律,这不是逍遥,而是堕落。如果人类不对自己的物欲加以限制,那么人的一生都将是不自由的。
“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学校、家庭的管教似乎成了阻碍。但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用大把的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欲,用标新立异的手段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庄子告诉人们的自由是高级的。他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从遏制人的物质欲望入手的。摒除外界和内心的一切欲望,享受生命的闲适和淡然,这才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尤其是年轻人需要的。“佛系”这个词不是表面的“随意、都行、无所谓”,它更接近于老庄哲学中的“道”。人们一直追求的是“无欲无求”,这一境界仍要慢慢体会。另外,庄子教给人们的自由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才竞争加剧,所以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事情频繁发生。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淡然,社会将会发展得更好。当然,这里的淡然并不是不努力上进,而是面对事情要泰然处之,不要急功近利。
二、小大之辨中的“小”与“大”
(一)小大之辨的争论
《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的争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郭象的性分论为代表,一派以陈鼓应的贬小扬大论为代表。在《逍遥游》的开篇中,庄子给人们展示了鲲鹏之大,紧接着便有了蜩、学鸠和斥鷃的嘲笑。一小一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引用了多人的论点来支持“贬小扬大”的论点,认为这以小笑大,突显了二虫的浅见无知。庄子描写这一对大小和志向都差异悬殊的意象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贬小扬大”。庄子是崇尚自然的,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宿命。他似乎单纯地想用偌大的鲲鹏来展现无拘无束的自由。郭象的“性分”,指万物的“本性之分”。“性分”是标志着不同物种间的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性的哲学范畴。但是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而且郭象注《逍遥游》是以《齐物论》为依据的。
其实,小大之辨的内涵应该在于“知”,即对“小知不及大知”的理解。这一“知”,是一种认知。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外面天空的广阔,它便显得十分愚昧和故步自封。“小知”的问题在于被自己的狭隘和现有经验束缚,精神上被蒙蔽了双眼,堵住了双耳。“大知”则不仅指远大志向,从更高意义层面来看,这更像一种指引,是自我超越的引路灯。《逍遥游》追求自由和逍遥,实际一点来看,就是冲破功名利禄的束缚来使自身获得精神上的悠闲自得、无挂无碍。
(二)现代对“小大”等相对词义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古代也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其中的“多”和“少”究竟是怎样定义的呢?恐怕只是以士兵的数量吧!史册更倾向于把这些以少胜多、力量悬殊且反败为胜的事件记录下来,使其名垂青史。但是,三千名训练有素的士兵和三万名东拼西凑的军队相比,究竟孰多孰少?这并不是一个看数量的时代,古代也不是。质量远大于数量,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这三个臭皮匠能否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作用,答案是个未知数。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对“小”嗤之以鼻,要对万物持尊重的态度。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和知识储备量,才可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古代圣人达成的“大知”,是超凡脱俗的,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纷乱。人们要做的是,帮助弱者,努力做一个温柔的强者。
三、要做符合实际的思想文化传承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在进步的同时,总要回头看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之至圣先师留下的精深思想还需要后人好好体会,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加以传承。不只是庄子带给人们的“逍遥”“自由”的豁达思想,所有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应该被继承下来。
首先,传统思想要和社会紧密结合。中华文化要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社区要多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其次,让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开出花来。国学进校园,小学、中学都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全民普及式的便利条件。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要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让古老的中华文化也搭乘上网络的快车,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位网民都应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人们不能死板,要结合实际,深层次地理解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庄子的《逍遥游》更适合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给现代人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人们更要重新回味,时常与经典对话。
(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董笑(1995-),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对话《逍遥游》]相关文章
- 上一篇:快速旋转的舞步
- 下一篇:对中国早期会展活动及其历史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