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17 19:21:02 浏览次数:次
一、建国初期中共政权对小学的改造研究概述
(一)中国大陆研究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改造是巩固中共执政地位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改造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改造逐步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从建国至今,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阶段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文献整理汇编阶段。
自1953年起,教育部每年将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发的各项重要教育法规编印成“教育文献法令汇编”,为此后中国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资料。如《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3)》《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等。这一时期出版的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文章——《批判我的资产阶级思想》是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研究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为研究建国初期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和建国初期教育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教育文献法令等的资料。
阶段二 改革开放后至2009年:资料整理与基础研究并进,学术性研究发展。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教育文献资料得到进一步整理,出版了中小学教育政策法令、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教育论述等资料汇编。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围绕着教育教学改革、中共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进行基础研究,以宏观研究为主,开始出现微观研究。
重要的文献汇编有《中小学教育政策法令选编(1949一1966)上、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49-1975》和《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等。这一时期整理出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教育论述较多,如《周恩来教育文选》《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邓小平论教育》《刘少奇论教育》等。这些文献是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
著作类成果中,长时间段的教育通史著作,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了解建国初期小学教育发展的轨迹。但是,建国初期的教育仅是各专题研究的历史起点,而非重点,且仅能展示中国教育的共性,不能突出地方特色。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等教育年鉴,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等,为何东昌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积累。这套丛书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是本时期著作类成果的典范。关于建国初期的专门研究中,《中共接管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将接管和改造旧学校作为旧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的内容展开了简要论述。《改造》从中共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方面论述了建国初期教师思想改造。
论文仍以宏观研究为主,开始出现微观研究。《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十七年教育”的主要特征。《建国初期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从法规建设、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减轻学生负担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建国初期教学方法的改革。《西南军政委员会与建国初期西南区的政权接管》仅提及了少数民族文教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的变革》主要论述了建国初期中小学教科书变革的依据和概况,并对其作了简要评介。
这一时期,著作成果多于论文成果,且教育通史著作居多,并未对建国初期学校改造的诸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阶段三 2010年至今:学术研究逐步深入。
本时期以专题研究为主。著作类成果质量较高,但并无建国初期小学教育的专门研究。《新中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从理论、实践和价值的三维向度,系统考察了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实践脉络和价值取向,并从中得出其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启示。《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研究》围绕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作用等核心问题的认识,总结了中共在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政策的成功经验与深刻教训。
本时期论文最多,尤以硕博学位论文为主,个案研究特点突出。《建国初期桐城县基础教育改造述评(1949-1952年)》对桐城县教育的接管、组织管理改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变革、教师队伍改造和改造中所出现的问题等六个方面做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对学校的接管与改造》分别论述北平解放后对公私立学校的接管、整顿和改造,以及收回了受外国津贴学校的教育主权。《1949—1956年河南省小学教育研究》对1949-1956年间河南省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师资与学生情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经费与校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建国初期苏北地区中小学教师思想改造运动说微》对苏北中小学教师进行思想改造的背景、新老区师资改造不同实践和方法和思想改造的影响展开了研究。《“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分别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思想改造、升入学、教学等五个方面做了研究。《政治性与规制化:1949-1966年中小学教科书研究》将建国后至文革前的中小学教科书体系建设分为四大阶段,分别论述了各阶段教科书的特点。《建国初期语文教育借用苏联教育经验的历史研究》和《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影响》等都关注到了建国初期苏联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1949-1976)》和《新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都将建国初期小学学制改革作为学制改革的一部分来论述。
本阶段的研究多将小学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来研究,不能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色,这是教育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港澳臺及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宏观上采取年鉴学派的方法进行长时间段研究建国初期重庆小学改造,缺乏专门研究。
关于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美】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其《毛泽东和教育:他的思想与教学》中较为详细地讨论了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认为在1949年以后,毛泽东更强调教育的政治目的,这一教育思想来源于毛泽东在苏区和延安时期。【澳】学者罗纳德·普赖斯在《中国现代教育》一书中着重论述了1949年以后的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的教育实践。
关于苏联教育对中国教育影响的研究。许多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都认为,苏联教育对中国50年代的教育有着重大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国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学者石鸣虎和伊莱·塞弗曼在《朝向一个新的世界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文献史,1949-1976》一书中认为,1953-1957的中国教育受到苏联的深刻影响。罗纳德·普赖斯在《是聚合还是翻版:中国和苏联》一文中认为,苏联是影响50年代中国教育基本规则与内容的主要国家,但并不认为中国只是“照搬”苏联教育。
关于新中国的教育政治化研究。《朝向一个新的世界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文献史,1949-1976》指出,1949-1952年是中国教育的重组时期,其主要目标与政策体现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包括改造课程与教学方法在内的改革旧教育制度,是为了让普及教育符合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需要。露丝·甘伯(Ruth Gamberg)著的《红与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从“红与专”这个问题出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半工半读的非正规的教育制度。西奥多·陈世恩在《自1949年以来的中国教育:学术模式和革命模式》一书中,将中国1949年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概括为在学术模式和革命模式之间的摆动。而这一观念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改造的主要研究内容
纵观国内外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改造与小学改造研究
有学者将小学改造纳入“学校改造”这一宏观视野来考察,这也决定了不能体现小学改造的特殊性。有的学者将小学改造放在“基础教育改造”的视域内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1949年之后中小学学校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和德育活动等都与“无产阶级政治”密切相连。二者均为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比较系统而专门的研究,是建国初期关于小学改造研究的典范。有学者认为,解放初期的学校改革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旧教育改造成新民主主义新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有学者认为,全面移植苏联模式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教师思想改造研究
教师思想改造是学校改造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宏观考察了建国初期中共知识分子政策和知识分子改造。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改造”的过程,是知识分子群体与外部环境双向互动的过程。关于小学教师思想改造研究,多见之于宏观上的教师思想改造研究或中小学教师思想改造研究。有学者认为,苏北地区中小学老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基本上达到了整合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群体中存在的纷杂多元思想,教育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新中国各项建设服务的效果。有学者认为,1949-1952年的中国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政策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三)教学工作改革研究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因而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关于教法,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的教学改革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和弯路,但仍然在统一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配合课程教材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关于课程与教材,不同学者分别从政治、数学、历史、音乐、地理等课程与教材变革来论述建国初期小学教学工作改造。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中小学教科书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的论述、中小学的课程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变革,其变革既有继承、改造,又有借鉴和创新。不同学者都注意到了建国初期苏联教育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有学者认为,1949年至1956年是整个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著作教材引进我国数量最大的一个时期,其特征包括:以政府为主导;主要为教学服务;引进的程度较为初步;引进的途径多样化。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我们开展借用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也辩证地指出了学习借用苏联教育经验存在的弊端,并从双方分析了原因。
关于学制,建国初期小学学制改革多见于地方教育史和教育志中,而学术论文多将建国初期小学学制改革作为小学学制改革的一部分来研究,未见专门研究。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学制改革深受政治的影响和干预,学制改革的政治性突出。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的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初步确立了新中国义务教育的学制体系,为新中国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小学改造的其他研究
多位学者将学校改造或教育改造作为城市接管的一部分来论述,但并未直接论述小学接管与改造,主要涉及江西、桂林、贵阳、武汉、重庆等地。关于苏联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苏联是影响50年代中国教育基本规则与内容的主要国家,但中国并非“照搬”苏联教育。关于改造的目的,有学者认为,1949-1952年的旧教育制度改革,是为了让普及教育符合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需要。
三、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纵观国内外,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校改造的研究,国内较早。学术性研究基本同步,且国外在研究视角和研究理论方面对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国内的微观研究和实证研究优于国外。国内外研究各有千秋,成果较多,但学者今后仍需在研究方法、内容和视角等方面深化对这一主题的研究。
(一)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的不足
国内外学者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国史专题研究的较新主题,我们的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
理论基础单一,教育学理论占主要地位。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教师思想改造和教学工作改革。史料发掘不足,并未充分利用文献或未公开档案,活档案的挖掘更少。研究视野狭窄,在地域上局限在北京、河南、陕西、贵州、江苏地区。
(二)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的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的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的研究。
第一,开展跨学科研究。闭门造车是学术研究的绊脚石。与小学教育相关的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应重视交流和学习,各取所长,为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
第二,扩展研究内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小學改造的特点、小学改造的问题等,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深入挖掘建国初期小学教育的文献资料。首先,紧急挖掘活资料。建国初期小学教师的相关口述或回忆性文字是相关研究的重要资料。其次,保护和整理出版相关文献资料,也将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第四,开阔研究视野。建国初期,沈阳、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不尽相同,新老解放区间、城乡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个性,造成了小学教育的差异。所以,建国初期各大城市、新老解放区和城乡的小学改造研究及其比较研究,是今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的主要视野。
[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综述]相关文章
-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
- 特殊网络流量识别综述
- 国内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 市域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综述(精选文档)
- 党管武装年度工作综述(完整)
- 数字信号处理应用综述
- 我国煤炭产业产融结合研究文献综述
- 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控制综述
- 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综述
- 建筑材料价格研究方法综述
- 岸电改造方案
- 庆祝春节小学生作文3篇
- 小学教师个人学期工作总结四篇
- 小学教师评语范文材料3篇
- 小学教师制定学期计划
- 小学生三分钟个人介绍锦集大全【5篇】
- 小学教师大自然教学教案设计
- 小学教师期末个人总结范文
- 小学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 以成长的足迹小学生话题作文范文大全
- 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 城市“智慧党建”的课题研究报告精编范文
- 研究生毕业一分钟个人介绍模板四篇
- 河北工业大学查重【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送审申请表】
- 【研究生对学位论文修改说明】学位论文修改
- 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情况审查表
- 论文题目修改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修改申请表】
- 硕士学位论文送审申请书_学位论文送审平台
- 【研究生学位论文重新送审申请表】研究生学位论文
- 【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模板-2015修改版-突出显示-ZXF】
- [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说明(论文评阅及答辩后分别填写)]学位论文答辩
- 上一篇:三次“模式学习”集体活动的实施与研讨
- 下一篇: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