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

时间:2022-06-18 09:42:02  浏览次数:

摘要: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存在重视申报评审、忽视持续建设等问题,学校要通过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等措施来促进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建设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课程建设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0313号)等文件,启动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确立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发展。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12号),指出,要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一、鱼類增养殖学精品课程建设

鱼类增养殖理论与技术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以往这部分教学内容分散在两个专业的五门课程中,即淡水渔业专业的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名特优水产养殖学,以及海水养殖专业的鱼类学与海水鱼类养殖。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水产人才,新的专业目录将原淡水渔业与海水养殖两个专业合并为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增养殖学成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我们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一一水产,以及水产养殖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依托,加强鱼类增养殖学课程建设,着力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使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课程201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升级为省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

二、鱼类增养殖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申报评审、忽视持续建设

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申报评审、忽视后续持续建设管理的问题。鱼类增养殖学课程从2006年立项校级精品课程,至2010年获批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期间,学校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大力支持课程教学组开展课程资源与网站建设,支持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但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后,就没有了持续的经费投入,导致课程网站维护和更新不及时,课程资源建设滞后。

(二)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交互性不够

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建设,是课程组将课程资源交给网络技术人员制作、上传素材,教学资源一经上传教师很难修改与管理。这种以静态网页为主的课程网站,只能浏览观看,只有展示作用,难以反映最新的教学状态。教师很难依靠精品课教学网站来进行在线答疑辅导、即时交流、在线考核等师生交互活动,师生参与程度很低。

三、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一)学校建立精品课程长效建设与管理机制

1.专项经费支持精品课程持续建设

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2]80号),广东省精品课程进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阶段。2013年,鱼类增养殖学升级为省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学校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每年投入经费以持续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并对课程建设进行年度检查,要求持续更新课程资源。近三年来,学校已为该课程投入建设经费10万元,以后每年持续支持l万元。

2.建立课程资源平台提高网络交互性

学校与网络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建设了课程资源建设平台,课程平台模板化,采用可添加性网站框架。要突出课程特色,符合国家评审要求,满足课程申报、建设、验收和教学使用功能,满足课程学习自测、师生交流、作业提交等交互性需求,并能形成历史记录。教师在课程平台上自主选择课程建设模板,自主导入基本课程资源和拓展课程资源,并能时时对资源更新和管理,发布教学通知、布置和批改作业,与学生互动讨论。

(二)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助于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理论课教学改革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上,教师要把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繁殖、苗种培育等重要内容讲精、讲透。在阐述鱼类增养殖基础理论时,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鱼类增养殖理论与养殖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课程也删除了天然鱼苗捕捞等陈旧过时的内容,补充工程化养鱼、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鱼类养殖容量等前沿内容。课程把教学内容分成掌握、熟悉、了解三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对于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不再列入教师的授课范围。

2.实践课教学改革

课程实践教学将两个阶段的课程实习,即一个综合生产实习和一个毕业论文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实践课教学巩固和加深已学的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鱼类繁殖与苗种培育生产课程实习。实习内容有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苗和鱼种培育技术。实习Ⅱ:成鱼养殖课程实习。实习主要内容有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大型水域粗放式鱼类增养殖。实习Ⅲ:毕业综合实习。实习Ⅳ:毕业论文专题研究。学生围绕鱼类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某个小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完成毕业论文。

(三)改革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

课程建设要把人才培养工作融入课程教学。授课过程中既传授知识又培养人才,灵活运用传统讲解、启发式、互动式、多媒体和录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指定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一综合分析一写专题报告一制作课件一展示讲解一质疑讨论等一系列环节,锻炼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要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以平時成绩、网络平台考核、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构成总成绩。网络平台考核包括网上登录、提问、学习笔记、论坛发帖、作业及网络测试等。多元考核体系实现了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以及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提高了考核质量。

(四)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为了满足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需要,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编写了《鱼类增养殖学讲义》,讲义在本校水产养殖专业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本讲义在此基础上申报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获得立项。《鱼类增养殖学》规划教材于2008年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该教材已先后六次印刷,总印数达到两万余册,使用本教材的学校有31所。2011年,教材被评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

(五)加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加强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课程配置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教学资源。近年,课程教学组开发课程电子课件1套,拍摄主要养殖鱼类图片110幅、64学时课程视频,编制课程教学案例12个,复习思考题96个,引进课程教学视频210min。

(六)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组紧紧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课程教学组要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近三年来,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组主讲教师共承担了国家和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6项,拥有可支配科研经费700余万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丰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及时内化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和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课程教学组也积极开展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活动,课程组教师担任导师,先后接纳60余名学生进实验室,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自主选题的优秀本科生实验项目,这些举措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推荐访问:鱼类 升级为 资源共享 转型 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