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CD藏家快评(共15则)

时间:2022-06-18 10:21:01  浏览次数:

片名:海顿作品选

片号:EMI 0946 3 67893 2 3(6CD)

出版:2006年

片长:435′49〞

在西方音乐史上,海顿是一名多产作曲家。被称为“交响曲之父”的海顿,一生中共完成的交响曲共达107部,堪称世界音乐历史之最!不过,海顿早期交响曲多为生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可能不少爱乐友认为,海顿的一些交响曲作品无论结构、曲调等,都有些雷同感。EMI的这款海顿交响曲套碟,收录了从第93号到104号海顿交响曲中稍晚期的作品。包括最有名的几部“伦敦交响曲”,它们标志着海顿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主要特点是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在创作上,突出了交响曲的主调音乐风格,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此套碟中,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也是最值得欣赏的作品。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乐队全奏的属七和弦强音。这一招果然见效,让那些贵妇人们猛然从睡梦中惊醒。套碟中的第5和第6张CD,收录的是海顿著名的康塔塔与清唱剧《四季》。此套碟由6张CD,总播放时间达7 个多小时,碟中整个作品均由著名前辈大师比彻姆爵士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录,绝对是值得欣赏收藏的精品集。(蓓士)

片名:海顿:第82~87交响曲

片号:EMI 0946 3 71477 2 6(2CD)

出版:2006年

片长:151′19〞

这6首“巴黎交响曲”是海顿12首“伦敦交响曲”之外最为著名的交响乐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的录音版本相当多,但 EMI这款双张碟,也是最值得赏析收藏的版本之一,它由巴伦博伊姆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录。这6部作品中有3部后人为它们加上了标题。如C大调的第82号的标题为“熊”,之所以为它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标题是因为在终曲乐章开始的低音部隐约可以听到类似熊吼叫的声音;而G小调的第83号标题为“母鸡”,因为作品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中有类似母鸡啼叫的声响。还有降B大调的第85号,据说是当时法国皇后在欣赏了奥林匹克乐团演出后,十分赏识,故得出“皇后”的标题。巴伦博伊姆与英国室内乐团演绎的这些作品,比较形象地表现出音乐中的这些特性。但更为特出的演绎,是在其它3首没有标题的作品中的那首D大调的第86号,此作被称为整套“巴黎交响曲”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部,尤其是第四乐章中精神抖擞的快板,旋律中所体现出的那种一泻千里与畅快淋漓,着实让听众感到无比地轻松、喜悦和欢欣。巴伦博伊姆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演绎这些作品既带有仿古的“本真”风格,有些类似当时海顿手下的宫廷乐团——巴黎奥林匹克乐团的演绎,同时也不乏雄浑热烈的交响气魄。当时奥林匹克乐团在规模上甚至远远超过维也纳的乐团。这款录音中所表现出的作品中的睿智、典雅而温馨的格调,则体现出当时海顿具有的创新思维以及开阔的音乐视野。(凡丁)

片名:舒曼:四部交响曲

片号:EMI 0946 3 71497 2 0(2CD)

出版:2006年

片长:155′18〞

虽然舒曼的特长是在小规模的钢琴、声乐作品上,但是他一生所作的四部交响曲却始终受到广大听众们的喜爱和欢迎。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两部标题作品——第一交响曲“春天”以及第三交响曲“莱茵”。前者充满了浪漫而欢快的气息,后者则反映了莱茵河的生活情调,充满着情趣和优美的旋律。当然,他的第二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同样也是既动听也耐听的作品。尤其是最后那部第四,普遍被认为是舒曼最为尽善尽美的交响曲作品。EMI的“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有沃尔夫冈·萨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指挥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演录版。如果无法得到它,现在我手上这款EMI的另一版本,其演录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它是意大利著名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与爱乐乐团和新爱乐乐团合作演录出版的。这个精致的录音版本,仍然是舒曼交响曲全集中非常超值的选择。穆蒂以他优雅且不乏内涵、热情有又带有冷静的风格,对舒曼全部四部交响曲作品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诠释。听他诠释的舒曼交响曲,总是洒脱自如而又令人振奋。值得一提的是,此版本中,在两张CD的开头,还分别收录了舒曼的“梅西娜的婚礼序曲”(Overture Die Braut von Messina,Op.100)和“赫尔曼与多罗泰姬序曲”(Overture Hermann und Dorothea,Op.136)。这是迄今为止在整个舒曼交响作品中富有特色的珍贵录音之一。(朱模)

片名:勃拉姆斯管弦作品选

片号:EMI 0946 3 65229 2 0(2CD)

出版:2006年

片长:117′06〞

“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可说是勃拉姆斯管弦乐曲的一对姐妹篇,但曲趣却大不相同。前者明亮、欢快,后者则严肃、暗淡。诚如勃拉姆斯所说:“两首乐曲,一个在欢笑,一个在悲泣。”“学院节庆序曲”以4首德国传统学生歌曲为主要内容,其中还结合了勃拉姆斯自己创作的新颖旋律,他称该乐曲为“宴席上快乐的学生歌曲集锦”,形象地表明了这部音乐作品的精神。在已出版的各种版本中,EMI这款录音具有特别的欣赏价值与纪念意义,因为它是资深而长寿的大师艾德里安·博尔特爵士(Adrian Boult,18891983)与伯明翰城市乐队成功合作的产物。听这款“节庆”,乐曲引子轻柔地开始,弦乐器预兆般地低语,首先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严谨、正规、传统的勃拉姆斯风格。乐曲后面出现的主要主题“巍峨的学堂”的出现,及至形成了引子的高潮和顶点时,又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浪漫时期管弦乐作品的先兆。作品最后,铜管和木管乐器的辉煌结合,加上小提琴飞速音阶的穿插,将乐曲引向庄严雄伟的气氛中结束时,更让人体验到了贝多芬交响乐式的壮阔雄浑感。“悲剧”是专为音乐会写的序曲,这款演录准确地表现了戏剧性的悲惨命运,给人一种抽象的悲壮美感。此张专辑除以上两部序曲外,还额外收录了他的“女低音狂想曲”(Alto Rhapsody)。这些作品与演录,都表明了勃拉姆斯的音乐无论是表达热情狂喜,还是悲哀忧郁的情绪,都充满了内在的力量和真挚的情感。(佐耳)

片名:巴赫6首古组曲

片号:EMI 0946 3 71457 2 2

出版:2006年

片长:150′30〞

巴赫的《帕蒂塔》是为键盘而作的一套组曲,遗留下来应该有7首。但因巴赫把第一号至第六号合集成《古钢琴练习曲集》一首与《意大利协奏曲》辑入第二卷,所以现在所称的这套组曲其实只有6首。帕蒂塔(Partita)是意大利语,意思本是变奏曲,17世纪才有组曲的意思。意大利风格的组曲是对各类舞曲的组合,帕蒂塔的键盘作品17世纪到18世纪间在德国发展,由巴赫推向高潮,所以后人也有称这部组曲为《德国组曲》的。巴赫的这套组曲其实不光包括帕蒂塔组曲,还有小前奏曲、赋格以及幻想曲、谐谑曲等。EMI的这款录音,由意大利女钢琴家玛丽亚·蒂珀(Maria Tipo)担纲。她出生于1931年,4岁登台演奏,被称为20世纪传奇钢琴家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一位。她在此碟中,弹奏出了相当优美的音色。这个录音最初出自EMI的1991年录音(片号:7 54463 2),现在经EMI重新技术加工,可以听出钢琴发出的更加优美的声音,而且,似乎蒂珀将巴赫音乐中更微观的内涵诠释出来了。注意听此套录音中的分段最多的第6号E小调帕蒂塔,它依次由托卡塔、阿列曼德舞曲、库朗舞曲、抒情调、萨拉班德舞曲、嘉禾舞曲和吉格舞曲7曲组成,蒂珀将力求作品统一在第一曲托卡塔的基础之上,其余6曲的联系均以第一曲托卡塔为模本,只不过各舞曲在速度、触键、节拍、音响方面风格上有不同处理,既有统一又有变化。音乐体裁虽然都是世俗性的舞曲,但钢琴演绎中,还会让人感受到虔诚的宗教阳光之沐浴。(贾达)

片名:鲁塞尔交响作品选

片号:EMI 0946 3 71487 2 3(2CD)

出版:2006年

片长:150′56〞

阿尔贝·鲁塞尔(Albert Roussel,1869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德彪西、拉威尔同时代的法国著名作曲家。EMI于2006年出版的这款古典双张碟,收录了他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他所有4部交响曲,该专辑就收录了3部,其余还有舞剧音乐《巴克斯和阿里阿涅》(Bacchus et Ariane)、芭蕾音乐《蜘蛛的盛宴》(Le Festin de I,Araignee)和一部为弦乐队所作的小交响曲。虽然这些录音出自上世纪60年代和80 年代,但这些作品是由三位法国指挥家指挥演录的。一位是安德烈·克路易坦(Andr"e Cluytens,1905~1967),另一位是乔治·普雷特勒(Georges Pretre,1924~),还有一位是皮埃尔·德尔沃(Pierre Dervaux)。克路易坦出生于比利时,1932年入籍法国。克路易坦对于德国传统与法国近代作品都有令人激赏的演出成就。EMI曾经在20世纪指挥大师系列中,推出了他的一款专辑,内容主要是他指挥演录德彪西、拉威尔、舒曼、柏辽兹、瓦格纳、穆索尔斯基等作曲大师的作品选。而现今这张专辑,却是清一色的法国作曲家作品了。在这款专辑中,鲁塞尔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均由克路易坦指挥演录。其中由科隆管弦乐团演录的降B大调“二交”,由于鲁塞尔曾作有标题性注解,整个作品既有洋溢的激情,也有深沉的痛苦和感伤,演绎上也带有古典交响曲的规范严谨之风。由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演录的“三交”和“四交”,则在原有的规范性上,融入了法国交响曲的浪漫之风。(一言)

片名:马勒“六交”、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

片号:0946 3 65285 2 6(2CD)

出版:2006年

片长:134′53〞

这款专辑上收录了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各一部交响曲。先看马勒的《A小调第六交响曲》,它恰好诞生于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之后的一百年。如果说贝多芬的“英雄”是作为19世纪的第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响曲的话,马勒的“六交”则是作为具有典型的20世纪人文特征的第一部交响曲。它们一个体现了19世纪的新生思潮和革命激情,一个体现了20世纪的狂热与死亡征兆的情感风暴。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创作于1898年。它是作曲家以单乐章形式所写成的交响诗的最后一首。这部传记音乐作品并不是以现实中的人物或神话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而是描写和叙述了作曲家心中的一个理想人物的生活。马勒的“六交”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这两部作品都强烈地突出了“悲剧冲突”以及英雄主义特征。马勒“六交”的演录版本已出得较多,而“英雄生涯”的录音版本相对较少。由巴比罗利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和新爱乐乐团的这个演录,绝对是一个经得起严格推敲的大师级录音。篇幅巨大的“六交”,经过巴比罗利的精心研究与指挥调控,整部作品4个乐章各自的特色突出,又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品的悲剧气息浓郁,带有震慑人心的效果。“英雄生涯”则力求使音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塑造了英雄的全貌。最后那辉煌的铜管乐声势浩大,体现出理查·施特劳斯这位配器大师的深厚功力。(贾达)

片名:莫扎特歌剧《点金石》

片号:环球 Telarc CD-80508(2CD)

出版:1999年

片长:124′20〞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最著名的,当属《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唐璜》、《后宫诱逃》等。查遍音乐工具书,都没有发现这部名叫《点金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的歌剧作品。前面罗列的几部歌剧,录音版本似乎也多得俯首可拾,而后面这部《点金石》以往连出处都不知道。现在居然获得了一款录音,当然是爱乐人最新和最珍贵的收藏。说起这部陌生的歌剧作品,首先应该归功于美国北衣阿华大学音乐学教授戴维·布赫(David J·Bruch)。他于1996年在汉堡图书馆中一堆音乐手稿中发现了这部作品的手稿,这些手稿在二战后被苏军带走,1996年才归还德国。在此之前,音乐界只相信莫扎特创作了剧中的一段二重唱,但布赫的发现,表明莫扎特参与了剧中更多场景的创作。这部歌剧的内容比莫扎特的其它歌剧作品显得较为混乱。其实,从这部歌剧的标题本身似乎已经预示出这场混乱。所谓“点金石”,另外两个译名是“哲人石”与“愚人石”。这张唱片由马丁·皮尔曼(Martin Pearlman)指挥美国波士顿巴洛克合奏团、合唱团演唱演奏。指挥大师马丁.皮尔曼对从蒙台威尔第到贝多芬这段时期的音乐,拥有绝对权威的诠释能力。专辑共由两张CD组成,CD1是正剧的演录,此外另附赠一张CD2,上面是指挥家简介。这个录音与不同的是,乐团采用仿古方式演录。虽然是上世纪末的录音,但其音效却很独特,仿佛让人置身于莫扎特时代的歌剧舞台。(贾达)

片名:爵士信使乐团专辑

片号:环球Telarc CD-83407

出版:1998年

片长:64′38〞

爵士信使乐团(Jazz Messengers)被公认为“硬波普”(hard bop)爵士乐队的原型和典范。乐团演奏的音乐以活泼的布鲁斯(蓝调)为基础,同时加入了大量活跃的,令人兴奋的 波普音乐素材。该乐团最富特色的人物是创始人阿特·布莱基(Art Blakey)。此公是爵士乐史上最重要的鼓手,也是硬派爵士乐的先驱和精神领袖。除具有非凡的技艺外,更重要的是他带领很多乐手,造就了一批爵士的爱好者和爵士艺人。他同时是许多乐手的重要指导者和合作者。阿特·布莱基不论是在大乐队或是小的团体,他在组织乐团和担任鼓手中都有其突出的表现。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爵士信使乐团基本上是 Blue Note 唱片公司录音, Impulse 唱片公司也是其合作者之一。阿特·布莱基1990年去世后,该乐团一直传承他的乐风,在他众多的“粉丝”看来,他的音乐和舞台形象是永存的。Telarc这款新专辑,是“爵士信使”新组合在20世纪末的一次精彩演录。该组合由萨克斯管兼指挥本尼·戈尔松(Benny Golson)、小号手特伦斯·(Terence Blanchard)、长号手科蒂斯·富勒(Curtis Fuller)、钢琴手(Geoff Keezer)、贝司手彼得·华盛顿(Peter Washington)和鼓手刘易斯·纳什(Lewis Nash)组成。新组合的演绎秉承了“老信使”的传统,全体乐员精神焕发,配合默契。刘易斯·纳什的击鼓更是精到,力道强劲,速度运用十分巧妙,擅长于运用大鼓与鼓缘的敲打所造成音色上的变化,还有在手鼓上用肘部敲击以改变音高,仿佛阿特·布莱基再现人间。(朱模)

片名:《黑客帝国2》电影原声带

片号:华纳

出版:2003年,

片长:90′54〞

《黑客帝国》的原声配音大碟由华纳推出,其庞大的动态与令人惊悸的现场感早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与第一部相比,此款《黑客帝国2》又重装上阵,其配乐和音效合成更加完美,且这款双张版的原声大碟的阵容更是堪称豪华。CD1上,主要是以插曲为主,由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摇滚乐队"Linkin Park"奉上的开篇序曲,乐队成员并不太多,但音效上气势磅礴,配器复杂,现场感十足,使整个氛围凸显紧张。其后魔鬼"玛里琳·曼森"的新歌"This Is The New Shit",则是电子音效包装下的浓烈工业噪音、以及邪恶叫嚣声的混合音效。这种音效仿佛将听者也推进了片中的那座危机、恐慌、无措的ZION城。后面的"Rob Zombie"、"Rob Dougan"、"Deftones,Team Sleep"几首乐曲,或充满了工业噪音,或富含科幻意境,将听者又带入影片的情节之中。再后面,是另一支当红的摇滚乐团"P.O.D."的新曲"Sleeping Awake",此曲极富市场号召力。CD1上最后一曲"当世界终结时"(When The World Ends),系由Oakenfold和戴夫·马修斯(Dave Matthews)乐队演录,为整张唱片锦上添花。CD2上的主要内容,是配乐大师唐·戴维斯(Don Davis)和朱诺·里克托(Juno Reactor)等编排的7首电子配乐与混音技术在精致表演。震慑人心的音响,把影片中黑客们的冲击力范围从瞳孔扩大到了耳膜。这款专辑,强势突出了这种重工业噪音与电子音效的化合力,以特有的音乐揭示影片中所隐藏的危机、恐惧,以及人们对抗邪恶的必胜信念。(蓓士)

片名:谭晶影视精选

片号:星文唱片 SWE-0132

出版:2006年

片长:51′13〞

2005到2006年,当《乔家大院》、《施琅大将军》和《玉碎》3 部央视大戏红遍中国的时候,在这3部影视片中担任主唱的青年女歌手谭晶,自然也迅速为广大观众听众所熟知。谭晶的成功,是她把握了独有的“大通俗”的音乐定位,即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集于一体,加上她扎实声乐功底和对歌曲的深入理解,使其演绎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星文”为谭晶推出的这款影视精选,一共录有13首作品,而每一首作品都是出自不同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除听众观众最熟悉的《乔家大院》中的“远情”、《施琅大将军》中的“海梦”、《玉碎》中的“玉碎”以外,还有《益西卓玛》中的“在那东山顶上”、《背叛》中的“蔓延”、《生命的颜色》中的“微笑”、《欢天喜地七仙女》中的“人生恍如梦”、《走向喜马拉雅》中的“向远方”、《大雪无痕》中的“岁月有情”,以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就这样爱着你”等。前不久欣赏了谭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的影碟,对她的演唱已有了真实的印象。尽管有媒体指出,不惜耗费重金,经现代豪华包装的演出与金色大厅的古典氛围有不协调之处,但谭晶的演唱无论如何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就这张专辑来看,谭晶演唱的全是中国影视片中的主题曲,她无论在吐词、行腔以及对整首歌曲的连贯性把握上,都能运用自如。她在融合民族唱法,结合美声唱法,使这种通俗演唱提升到一个新平台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一言)

片名:满庭芳

片号:雨林 H-126

出版:2006年

片长:43′40〞

目前关于“新民乐”的组合、表现形式以及实际演绎效果,已有了不同的评议。追捧者用“开创民乐表演新潮流”来形容,反对者则以“回潮媚俗”来诋毁。这款名为“满庭芳”的女子新民乐组合的演录专辑,给人感受很实在。首先,它可是一张非常纯净的民乐演奏录音。由黄江琴的二胡、缪晓铮的琵琶、顾蓓蓓的中阮、潘伟文的扬琴、李玲的古筝,组成了这个五人民乐小团体。而“满庭芳”的每个成员均分别毕业于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她们曾多次在国内外各大比赛中获奖,也在各知名音乐厅举办过专场音乐会,参与出版过大量的CD唱片以及个人专辑,并为许多的电影、电视剧录制了主题音乐,还先后到德国、法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活动。通过此张专辑可以感受到:她们的表演既不是“吊带露脐”的新潮式,亦非正襟危坐的老古板重现。专辑的选曲既照顾了传统韵味,也与当今流行经典相结合。如邓丽君演唱过的“甜蜜蜜”、“奈何”、“你怎么说”等歌曲,经过改编,由这些民乐“唱出”,别有风味。“顺流逆流”、还有流行很广的歌曲如“今宵多珍重”、“我家在哪里”、“真的好想你”、“往事只能回味”等,由民乐来“回味”,仍是有滋有味。再有如“再见杨柳”、“旧梦不须记”、“晚秋”等乐曲,则更富有传统韵致。她们手中的民乐器演奏既很地道,但又融合了爵士、拉丁、摇滚等多种西方流行音乐元素,整个演奏既含蓄内敛,又体现出了时尚、激情、奔放的现代风格。(仲夫)

片名:《曼里·随想曲》

片号:雨林 H-116

出版:2006年

片长:51′34〞

该专辑的主角名叫曼里,据介绍,她是一位资深女歌手。此前,“雨林”的歌手中我只听过陈洁丽、许乐等年轻歌手演录的不少歌曲。打开唱机,伴奏虽清淡,但每件乐器的表现很纯正。原来是由“广交”张毅的小提琴、马瑜的大提琴、陈擎的双簧管、李娟的长笛,以及黄江琴的二胡、付娜的古筝组队,此“广东帮”的器乐组合具有真实功底!伴奏声中,引出的却是一幅低沉的女声,而且整张CD中,13首歌曲,有12首是用粤语演唱的,只有最后一首由鲍比达作曲、陈乐融作词的“爱情就是这样”,才听到普通话演唱,因此开始不太习惯这样的编排。不过,多听几遍,这演唱声音倒是入情入味了。按实际音域衡量,曼里小姐的音位属于女中音。正如相关评论指出的那样,中音靓声的女歌手不多也难得,曼里的歌腔厚而靓,最难得是“骨肉匀称”。其声音给人的感觉就象内藏实在的“中音骨架”、外表具有明亮清澈的“丰韵高音”,听起来声音有力而不失温柔。13首怀旧金曲,以碟名曲“随想曲”最具代表性。这些歌曲经过重新编配,用真乐器来烘托(不用电声乐器),整个演绎增添了可听性。录音上,“雨林”是采用DSD技术的又一延续,其音场宽广,声音的层次感鲜明,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还原到位,并与清澈的人声相互交织融合,使这些人们熟悉的旋律重新显山露水。(贾达)

片名:黄河·梁祝

片号:爱必希 K2-053

出版:2006年

片长:47′11〞

《黄河》、《梁祝》的录音版本已出得太多,但这款录音值得再书一笔,理由很简单,作品由殷承宗和俞丽拿担纲演录。殷承宗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主创者和首演者;俞丽拿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最早也是最权威的演绎者之一。而且,这不是老录音的再版,而是这两位元老的较新的演录。此款《黄河》录音时间2003年,是由汤沐海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录。《梁祝》则是1995年的录音,由张国勇指挥俄罗斯爱乐乐团演录。拿殷承宗的话来说,他创作改编了许多中国钢琴曲,但是能够流传下来和突显真正艺术价值的只有钢琴协奏曲《黄河》。能够演奏《黄河》的钢琴家越来越多,但对《黄河》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有着深入研究的演奏家却很少。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聆这款《黄河》时,你肯定会感受到,这是通过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方能诠释出的《黄河》。拿一些年轻的钢琴家演录的《黄河》来与殷承宗的《黄河》相比较,你就能品出其中的差距。正如殷承宗所说:“演奏家应该不是在表现自己,而是表现作品。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切了解和体会演不了‘黄河’。”这也是此款《黄河》的价值所在。俞丽拿数十年来演奏了无数次《梁祝》,技艺炉火纯青,感情细腻丰富。其间俞丽拿曾和不同的指挥家、乐团合作,数度将这部作品灌录成唱片,均是非常优秀的版本。她的这款《梁祝》当然也不例外。不过1996年由世界著名唱片公司BMG所灌录的另一个版本,是由俞丽的儿子李坚担任指挥的演录,此版《梁祝》无疑具有更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蓓士)

片名:普布次仁:格桑花开

片号: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CSCCD-1225

出版:2006年普布次仁

片长:51′13〞

看专辑封面上这位憨态十足的胖哥,开始怎么也不能将独唱歌手与他扯到一块儿。其实这位名叫普布次仁的小伙子,是位资格的藏民,具有极好的演唱天赋。用不着去细查他的艺途,只要潜心欣赏他在这款专辑中的录音,你会感受到他歌声中的魅力。首曲“青海湖的呼唤”,是地道的藏族民歌。普布次仁用藏语演唱,不加修饰,那种苍郁、幽远、酥心的原生态嗓音,立即能将听者的心紧紧抓住。独唱声中,不时加入的男声合唱的音阶,如层层水波在蓝色的圣湖之底涤荡、沉淀;而女声领唱与合唱的烘托,又婉转如儿时母亲的呼唤。由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作词,张千一作曲的那首“东山顶上”,普布次仁分别用藏语和汉语演唱,衬着磁性清冽的歌声,二胡与他柔声附和,整个演唱揭开一幅神秘美丽的画境,似山顶上层层荡开的云雾。加上藏语女声的回应,犹如伴在他身旁的一位穿着红衫的少女,挥动着洁白的哈达,银色的碎屑漫天际地洒落。此外,专辑中的“嘎达梅林”、“天路”、“格桑梅朵”、“怀念战友”、“心上人像达玛花”、“牧歌”、“阿瓦日古丽”、“洁白的碗”,普布次仁的演唱也是特色突出,有滋有味。最末一曲“阿妈”,则由他亲自作词作曲,体现出他的多方面才华。此专辑不仅是普通的歌曲录音,而是真实地记录了普布次仁这位从日喀则到北京,从原生态到世界音乐,从牧民的孩子到音乐学院歌王的心路历程。磁性、粗犷、醇厚、温暖、辽阔、纯净,加上原生态的质朴,结合世界音乐的时尚,带给听者特有的新鲜感。(凡丁)

推荐访问:CD 藏家快评


[CD藏家快评(共15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