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8篇)XX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三农、农业)会议发言材料汇编
时间:2023-12-03 13:34:01 浏览次数: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8篇)XX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三农、农业)会议发言材料汇编,供大家参考。
XX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三农、农业)会议发言材料汇编(8篇)XX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三农、农业)会议发言材料汇编
(8篇)
目 录
1.省政协常委申书兴: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强省新引擎………………………………………1
2.省政协委员、保定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李俊岭:
整合政策理顺机制推动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3
3.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保定市工商联副主席米亚林:
围绕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5
4.省政协委员、沧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晓燕:
打造环京津都市农业品牌………………………………………………………7
5.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副主委、张家口市委主委李宏:
提升联农带农能力推动园区增效农民增收……………………………………9
6.省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铁龙:
加大科技支撑引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11
7.省政协常委、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杨燕伟: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13
8.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福利:
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助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15
聚焦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协商议政
河北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会议发言材料汇编
(2023年9月21日)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强省新引擎
省政协常委 申书兴
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对促进我省农业园区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助推农业强省建设意义重大。
突出创建主题,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强省新引擎。一是面向国家战略,找准目标定位。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雄安新区建设和“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聚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河北高地、科技惠农富农的农高区。二是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创建主题。根据“一区一主题”要求,集聚科技、资金、人才、信息、政策等创新资源,以都市农业、良好农业、智慧农业等为创建主题,着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三是聚焦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的定位,瞄准“大产业、大企业、大基地、大品牌”,遴选在全国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以“拓展功能、高附加值、提质增效”为核心,培育千亿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引擎。
汇聚科教资源,构筑创新引领高地,塑造农业强省新动能。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筑创新引领高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土地、科研仪器设备、人才引进、投融资等方面支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组建基于产业全链条需求的创新平台群。二是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政策体系,激励京津冀科研院校的高端人才进园入企,实施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研发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设立农高区创建研发专项,支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或研究院,鼓励国家和省级涉农重点实验室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科技特派团、创新驿站、孵化器
等作用,解决企业和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推动园区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产业振兴高地,打造农业强省新场景。一是构建联创工作机制。对照国家农高区建设目标任务,制定建设方案,出台支持政策,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和现代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催生农业新业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收益。三是创建绿色发展场景。落实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要求,发展都市农业、良好农业、智慧农业,引领主导产业走向绿色化、精品化、高端化,打造智慧农业先导性样板。
整合政策理顺机制推动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保定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李俊岭
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发展过程
中还存在政策支撑不充分、机制协调不灵活等现象。
在顶层设计上“弹好钢琴”。一是争创国家级农高区。用好涿州“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势,把打造国家农高区作为重点,集全省之力为园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供政策支撑,打造河北的“农业硅谷”。二是重点培育省级农业园区。统筹设计省级园区制度政策,构建符合京津冀大都市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政策体系。立足各地资源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强化主导产业培育力度,统筹园区综合服务、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现代种养等功能布局,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规范整合市县园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引导市县园区整合升级、抱团发展。探索实行“园长制”,由县级政府牵头,规范经营主体,明确运营方向,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提高园区发展能级。
在机制运行上“攥指成拳”。一是整合部门政策的融合机制。加快构建更加清晰的惠农政策目标体系和分工结构,制定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覆盖政策储备、宣传推广、督导监管等多方面的制度机制,变“九龙治水”为“十牛耕田”。二是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灵活机制。建立“宁在时前,不在时后”的市场前端感知和预警机制。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及时研究农业园区政策执行中的新问题和市场反映的新情况,让各地园区实际情况能够快速精准反馈到制定政策的部门,确保规划和政策更有前瞻性、指导性。三是强化科技引领的创新机制。加大对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等科技引擎的扶持推广,培育更多李保国、孙建设式的“接地气”的科学家,让科技成果走出校园、产业成果走出园区,放大辐射的规模。
在要素保障上“串珠成链”。一是营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聚焦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重点环节,以及底盘技术、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建立融入农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政策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提供全生产要素的产业政策。在土地上,把农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做好基建配套。在人才上,将“优秀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纳入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在资金上,支持和引导园区
申报中央和地方相关农业、科技等项目。三是培养全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支持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上山下乡”,通过“点对点”培训和农业科技特派员“面对面”指导,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农民主动适应不同岗位的新需求。
围绕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保定市工商联副主席 米亚林
当前,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有力推动了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农业产业园区还存在基层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要素保障力度有待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发展带动能力有待提升等不足。为此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结合当地产业资源禀赋,突出创建目标,明确开发建设边界与定位,凸显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园区规划。强化各级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作用,做好招商引资项目谋划,建立招商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
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环境。园区土地建设保障要以促进民生改善为落脚点,建设用地指标审批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倾斜,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园区金融支持以普惠金融平台为基础、以科技金融为手段,提升信用贷款额度,支持园区建设。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鼓励商业担保机构扩大信用担保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园区支持。加强园区与科研院所合作,持续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围绕园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需求,加强园区间、企业间合作,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园区集群式发展。
创新运营机制,推进园区建设。健全完善紧密的联农带农惠农机制,积极探索完善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将农民与加工企业间的产品买卖关系转变成合作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创新产村融合机制,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量化入股参与产业园建设,满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壮大村集体收入,激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园区的积极性。
做好梯度培育, 加强示范引领。 省级层面抓好100个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各市确定10个左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各县(市、区)布局建设1至3个不同的主导产业县级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国家产业园要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全国园区标杆和旗帜。省级产业园要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突出产业特色,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代表和国家产业园后备梯队。市级产业园要发展成为生产、加工、
流通、经营、品牌等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区域领先者。县级产业园要注重生产基
地建设,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基地和加工流通基地。
打造环京津都市农业品牌
省政协委员、沧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王晓燕
环京津是河北独有的特色,打造环京津都市农业品牌,变特色为优势,是
建设农业强省战略之举,是京津冀共赢之策,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要把准用好独特优势。“环”的区位优势。河北环抱京津,具有最佳区位、最低成本优势。乡村自然景观、古居村落、人文技艺、生活场景是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势,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释放产业发展潜势是大势所趋。京津冀超大市场的优势。新发地承担着北京90%农产品供应,交易量、交易额连续20年稳居亚洲第一。河北供给侧的根基优势。河北特色农产品富集, 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1400余个, 主要农产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超40%。京津冀协同机制优势。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组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为河北部署环京津都市农业品牌战略提供了重大契机,要高标准制定规划,高规格组建三级专班,高含金量优化政策支持,打出组合拳,打造立得住、叫得响、信得过的河北品牌。
二要牵牢园区品质建设“牛鼻子”。聚焦主导产业抓品质。立足地域特色、当地风情和产业优势,选准培优特色产业,推行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实现全程贯标、全程追溯,大幅提高“两品一标”认证率。聚集现代要素铸品质。土地方面,以托管模式实现土地聚集,以融合思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县域开发集中,推进集约节约利用。资金方面,整合打包园区财政资金项目,创新使用方式。科技方面,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组织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聚合新型经营主体提品质,推行“D建+合作社”模式,鼓励合作社园区化,鼓励园区建合作社,以党支部强劲组织力和农民参股的强大内生动力,激发经营主体旺盛生命力。聚力建设产业集群强品质,支持龙头企业扩张延伸,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打造一批超百亿级高品质产业集群。
三要深度拓展协同畅通的联接路径。讲好品牌故事。聘请知名专家策划品牌,呈现高端形象和独特价值。构建立体宣介格局。实施全媒体宣传、矩阵化推送,形成舆论强势;
在京津定时举办名优产品博览会、订货会,构建宣介、体验、消费一体化格局;
借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品牌影响,在主要景区打造农文旅融合场景。畅通市场交易渠道。与新发地深度合作,建
设衡沧对接京津的蔬菜产地市场,利用河北品牌农产品京津“六进”行动,推进直供直销。走好双向发力一盘棋。吸引京津企业、人才、科研成果入冀生产品牌产品,以优质产品守好京津“菜篮子”“米袋子”,发挥双动力、双引擎作用。
提升联农带农能力推动园区增效农民增收
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副主委、张家口市委主委 李宏
我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注重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园区建设,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让农民更多分享园区发展成果,推动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园区发展成果。农业园区已经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牵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目前农业园区在联农带农中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产业链延伸不够长,尤其是向县以下和产业集中村镇转移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导向还不明显,产业布局松散,集群发展程度不高。二是企业带动效能不够高,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较少,部分龙头企业忽略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未能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三是利益联结方式不够紧,以订单农业为主的利益分配方式将农业经营风险大部分转嫁给农民,利润大多被龙头企业截留,较少惠及农民。四是管理服务模式不健全,忽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支持,忽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忽视广大普通农户的需求。提升联农带农能力,推动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是农业园区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
一是要聚力产业延链补链。加强产业协同,围绕园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生态链、利益链等建设需求,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发展一至两个产业链条长、联农带农紧、市场前景广、区域影响力大的产业;
支持农户发展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支持农户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拓展增收渠道。
二是提升企业带动效能。优化产业布局,围绕园区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效率,从而推动周边农户增收;
提升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园区服务,争取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服务等政府支持。
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加强示范园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引导农民以多样形式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减少小农户违约;
积极探索“相互入股”的方法,建立“保底收入+股份分红”的合理收益分配方
式。
四是推广多元服务模式。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出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丰富服务内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服务智能化、个性化,创新服务方式;
重视普通农户的需求,加强对中小农户的服务,扩大服务对象;
加大投入,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优化服务环境。
加大科技支撑引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张铁龙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速,为支撑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升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全省农业园区发展也存在着科技含量不够高、产业规模不够大、发展后劲不够足等问题,整体创建水平与全国先进地区还有差距,与农业强省建设要求还不完全匹配。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园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国家、省相关政策要求,聘请规划编制专业团队,凝练建设主题,明确主导产业,明晰发展定位,突出区域优势与特色,科学制定建设和发展规划。优化农业园区布局,打破行政区划,谋划区域性农业园区,打破行业部门界限,谋划综合性农业园区。
二是加大科技支撑。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在种植、养殖、加工、储运等环节建立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绿色化控制、组织化提升、品牌化销售。加强优秀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实施“二品一标”认证认定,努力实现园区产品“优质优价”。鼓励创建园区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农民服务组织有效融合,提高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引进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全面提升生产者素质。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为园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撑。
三是完善发展机制。健全科技合作机制,鼓励园区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研发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
完善商务合作机制,积极扩大招商引资,鼓励园区积极引进国企和大型上市企业投资,提升产业链层级和园区管理水平;
完善市场营销合作机制,与经销商签订稳定供销协议,积极开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不断提高园区农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
完善园区与农民合作机制,通过“园区+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业服务组织+农户”“园区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园区+农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以合同契约为约束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共同推进园区发展。
四是加强政策扶持。市、县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园区建设、管理与发展的领导。赋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协调职能,提升管理效能。创新社会力量办园区、
建园区、参股支持园区发展的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使用权、机械、资金等方式入股园区建设。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与推广、主导产业升级、数字化配套等方面,给予银行贷款、地方债券优先使用等政策倾斜。鼓励园区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项目与科技创新项目,持续提升全省农业园区整体创建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省政协常委、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燕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深化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一大批优质人才向农业农村聚集,有力带动了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高位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健全人才管理、支持、服务体制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工作合力。建立人才信息库和需求目录,形成农业农村人才有效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格局。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积极向国家部委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持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投入力度。
二是强化引领带动,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聚焦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建设需求,深入实施技能强省行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补贴性培训,加大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培育力度,培养打造更多特色劳务品牌,提升从业者职业能力。落实“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大力引进“高精尖缺”农业科技人才,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大国工匠落户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储蓄动能。
三是强化评价激励,持续激发农业农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构建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分类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质量水平。如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认定等符合相应条件,要直接认定其相应技能等级。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园区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落实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资待遇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建功立业。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为农业农村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拓展《京津冀人社部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合作事项,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战略合作,建立“周末工程师”驿站,吸引京津专家利用节假日到园区解决技术难题。优化服务环境,鼓励各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为返乡入乡人员
提供办公场所、匹配服务团队,开展创业对接服务,加大创业担保贷款、“人社惠农贷”扶持力度,积极创建一批创业创新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加强典型宣传,通过优秀人才评选、创业大赛等途径,选树一批农业农村人才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农业、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助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王福利
近年来,农发行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把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一项履职重点。近三年,我行累放各项贷款2332亿元,其中,累放贷款240亿元,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园区135个,建设标准化厂房面积448.9万平方米,流转园区土地2.4万余亩,辐射带动3750个村镇共同发展,在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上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优质载体。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支持企业仍以粮油加工、奶制品行业居多,其中大部分依然处在“散、小、弱”的状态,缺乏发展园区的优质企业载体。二是存在机制短板。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互补优势发挥不充分,“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未能发挥金融资金最大效应。三是缺少信息支撑。同区域各园区存在产业雷同、低质低效竞争现象,加之银企信息不衔接,增加政策性金融辨别支持难度。四是需要政策保障。土地是园区建设的物质基础,然而却存在确权难、价值评估难、交易流转难等问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五是亟需提档升级。农业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低端化,农产品加工初级化、低附加值的问题,导致相关园区项目大多业务单一,上下游产业配套匮乏,产业聚集效应受限。
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是园区化、平台化、信息化,我们将顺应趋势,立足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化、链条化、平台化、信息化,加大对三产融合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和上游供应链企业支持力度,把优势发挥好,把产品和模式运用好,更好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培育龙头带动平台(基础设施)企业。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强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引导和支持,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金融助力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资金,建设标准化厂房,满足企业入驻园区的生产经营需要,切实发挥园区“孵化器”功能,“筑巢引凤”,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整合经营主体进平台提质增效。吸引具有地方特色、成长前景较好的小微企业进驻产业园区,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协同发展,打造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营造良好金融互促环境。发挥好政策性银行先导
性、优惠性等特点,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商业金融资源流向,形成聚集效应,扩大资金投放合力。四是统筹支持园区产业发展。吸收金融机构参与园区规划编制,畅通信息渠道,深化政银合作,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全省园区发展图谱和指导体系。合理拓宽园区范围,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等模式,发展大园区产业。
推荐访问:(8篇)XX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三农、农业)会议发言材料汇编 三农 四次 汇编
[2024年度(8篇)XX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三农、农业)会议发言材料汇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