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授代表在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会上发言(全文)

时间:2024-01-08 09:51:02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授代表在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会上发言(全文),供大家参考。

教授代表在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会上发言(全文)

教授代表在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会上的发言

今天来发言,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始终认为自己在教育岗位上还是个一直在学习、摸索的新人,虽然加入xx已经七年了,但是直到现在,在面对每一位学生,面对每一堂课的时候,我始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总觉得自己需要学习、需要提高的方面太多了。
  而今天要讲师德师风的问题,那更是需要学到老、做到老,在这方面的追求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而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在各位老师面前来谈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把过去七年我在学习做一名高校教师的一点心得体会给大家汇报一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热爱”这两个字。我理解“热爱”,就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说有点虚,或者是太老套,但我自己觉得,做教师是个良心活,虽然有一些职业规范,但相对于很多工作来说,做教师并没有太多的硬性标准,甚至也没有多少测量的指标,教师应该做成什么样、能够做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取决于自我要求,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所以,我感觉到,如果不热爱教师这一行,是不可能把这个工作做好的。
  我做过二十年媒体人,本来以为做教师相对于在媒体工作来说,应该是比较轻松、比较简单的事情,但事实上,做教师一点也不比做媒体人更轻松,而且同样责任重大:要上课,要做科研,要带学生,要参与公共事务,要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任何一个方面要想做好,其实都不太容易。
  至少我到现在也没有体会到“游刃有余”的感觉,反而总是有很强的危机感,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教的下一堂课、带的下一位学生,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需要我去响应、去提供帮助、去解决。而我每次跟学生谈话、回答完学生问题,或者上完一堂课、参加完一次学生的答辩,总是会反省自己刚刚说的话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说,这样的琢磨和反省是永无止境的,就看你用什么标准来要求自己了。
  所以,如果不是真心热爱,不是把做教师看作是很神圣的岗位,我觉得就很容易把做教师与做其他的工作等同起来,就会很快没有新鲜感,没有成就感,没有满足感,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是做不好教师工作的,这是我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提醒。
  第二点我想说的,也是老生常谈的话,就是“敬业”这两个字。我理解敬业这两个字,就是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我是我们学院第一届的毕业生,毕业后的二十年在媒体行业经历过多次职业转换,从报纸记者到电视记者,从幕后到台前,无论在哪个平台、哪个岗位,都是全情投入、从不懈怠的。
  我回到xx教书时已经45岁了,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还是热切地想为母校培养年轻人多做一点事情,所以常常自不量力,主动给自己加戏。比如,除了为我院和人文大类学生开课之外,我还给全校开了通识课,让更多院系、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都可以选修我的课程;
还参与了xx务,比如,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举办讲座,为学院学生举办“就业沙龙”,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
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讲座,为年轻教师、新晋教师提供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和资讯;
还作为xx大学“教授进中学”讲师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奔赴全国近百所中学做讲座,引导中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做好生涯规划,帮助学校招到优质生源,等等。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有多“敬业”,而是想说,在我心里有个优先级排序,只要学校需要、学院需要、学生需要,只要我能做的,一定不遗余力,因为为年轻人赋能、为学生做铺路石、为学校尽绵薄之力,这是我之所以接受邀请从媒体到高校任教的目的所在、责任所在,这种工作态度在我职业生涯应该是一以贯之的,在自己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多做一点,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这是我对“敬业”的理解。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专业”这两个字。我理解的“专业”,指的是精益求精、力争上游的做事态度。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对教学质量的重视。xx有“课比天大”的传统,这些年又在各种场合重申“做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口号,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最首要的就是要把课上好。
  我因为教龄比在座的很多老师都短,又是从业界半路转到高校来的,过去没有教学经验,所以我对上课这件事情一直存有敬畏之心,从心底里认同“课比天大”的理念,所以每一次上课都如临深渊、不敢马虎。以《口语表达》课为例,我为了上好这门课,去国内其他高校观摩,向业内同行们请教,参考大量国内外经典教材,自己编写教案,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创新实践;
每次上课,我都是用电视直播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段都进行合理规划,既灵活调整,又注意把控,还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教学节奏富于变化,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中;
为了开展互动教学,我精选了教学案例包括xx段音视频、xx张图片,设计了xx个课堂互动活动,让课堂气氛尽可能地保持轻松、活跃;
为了确保通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我利用新闻传播学科的优势,借鉴新闻专业人才的训练方法,比如电话采访、出镜报道、电视评论等等,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在课程中通过加强对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即兴表达的能力。
  不仅如此,为了持续改进教学、提高课程质量,我开设过的每一门课的每一位学生,我都要求他们在期末提交结课报告,给课程教学提出改进建议,每年的寒暑假,我会逐条阅读刚刚过去的这学期上百位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吸纳其中比较集中的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迭代,通过这样反复打磨、调整,不断完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过去的七年里,我教过的几门课都被学院毕业生评为最喜爱的十大课程,其中《口语表达》的教学获得了江苏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我想说,我所获得的这些奖励和肯定,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都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在起作用。
  第四点,我想说的是言传身教的“身教”这两个字。学生在听我们怎么说,也在看我们怎么做。所以在立德树人方面,教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我希望学生做到诚信正直、坚忍不拔,我自己首先要做到。我会用自己长期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要有远大抱负、百折不挠,要“怀着一颗利他的心,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对学生就像对待我自己的孩子一样,视如己出、宽严并济。
  在每门课的开学之初,我都会在课堂上跟学生“约法三章”,不仅提出严格的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还会明确师生之间的交往规则,包括明确提出除了微信表情包,“不接受学生任何礼物”这样的原则,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有任何负担,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学业上。但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也会倾尽全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比如,我院一位研究生因家境贫寒、无力支付父亲住院手术的费用,我除了自己捐款,还在自己所在的读书会和朋友圈里发动筹款,我的很多朋友解囊相助,然后我又用做一整天公益培训的方式,将三万余元讲课收入全部捐给了这位学生,帮助她解燃眉之急。
  这些年,我跟学生工作组的老师们一起,为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为毕业和考研不顺利的同学打气,为在外地实习遇到变故、临时需要调换实习单位的学生安排实习,为学校垫付助教津贴、帮助学生临时周转,等等。当然,很多时候,我也是能力有限、力不从心的,但我相信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能从老师的关切和帮助中感受到温暖,获得渡过难关的力量,这就足够了。
  这种“身教”不仅是可以发生在学生需要我们的时候,其实在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发生,比如,我在过去七年里,坚持给每位学生做席卡,让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能感受到被平等对待;
我会有意识地调动课堂上的“沉默者”,不让任何人游离于课堂之外;
我会根据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基础的同学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的“梯次”,让每位学生都有“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每次点评学生的表现,无论对方表现如何,我都会先说“亮点”、再说“问题和不足”、再给“改善和提高”的建议,当然,这就要求我在听学生说话、展示的时候,要高度专注,要善于发现甚至发掘出每一位学生的“亮点”,这对教师来说是有极大的挑战的,但我这样做,学生们不仅感到被尊重、有收获,还可以学习到教师亲身示范的真诚、友善的交流方式,这是对教学内容最好的补充。
  而在课堂外,我经常与学生约饭、聚谈、游园、聊天,与学生谈心。在受学院之托,担任第一届传媒实验班班主任的时候,我把自己晚上的时间分成每半个小时一个单元,让学生预约时间跟我一对一谈话,我会从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全方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指导学生既要有远大抱负,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目标。我觉得教师的言传身教,有的时候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学生整理衣冠、修正自己的行为,有的时候是一根拐杖,可以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助学生一臂之力。
  第五点,我想说的是“使命”这两个字。所谓“使命”的内涵,我的理解就是我们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总书记说,教师要做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觉得大先生,首先自己的格局要大,胸怀要大,志向要大,不能狭隘,不能偏激,不能迷失,不能头脑简单。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做“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我在《口语表达》和《新闻评论》课上,经常把最新发生的、引发社会热议的、特别是在网络舆论中有争议的新闻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理性、平衡、复杂”的视角看待事物,当遇到学生出现偏激观点和值得商榷的言论时,我不会简单否定,而是通过循循善诱、不断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自身在事实、逻辑、立场上的问题,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让同学们互相修正、互相帮助,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
  我在过去七年的教学中,没有回避过尖锐问题的讨论,我采用的方法就是,始终坚持用辩证的方法、教学生用“复杂的眼光看待复杂的问题”,效果还不错,这一方面是因为xx的学生素质本身就很高,另一方面是,我始终认为当代年轻人中并不缺乏正能量,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把这种正能量激发出来,这一点我从学生提交给我的结课报告中就能看出来。有一位《口语表达》课的同学说:“通过一学期的课程,我不仅收获了许多口语表达相关的知识……更多的是在课程中得到的新思维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充实。从亲情、爱情、友情说到疫情、国情,课上涉及到了许许多多的话题,而且我总是能被接收到的信息所触动和震撼,再加上反复思考,思维和观念就在无形中改变了”。
  所以,我想,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做总书记说的“大先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品格、有品行、有品位、将来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写的人。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虽然是对过去七年教学体会的一点回顾,但难免有自吹自擂的嫌疑,再说下去就讨人嫌了,还请大家多多谅解并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xx让我加入了新传院这个大家庭,让我能够从事我父母一辈子从事的教育事业;
也感谢我们新传院的各位领导、同事,给我这个教师岗位上的新人的包容、提携和帮助,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教授代表在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会上发言 师德 会上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