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时间:2022-05-30 18:07:01  浏览次数:

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我们党面对改革开放,人口快速移动,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为不断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站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高度,用改革创新的精神,高瞻远瞩提出的一项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当前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的难点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通常是指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的劳动者群体。这一群体,从职业上看已不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是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人;从身份上看他们的户口仍留在农村,是城市里的农民。由于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性,导致这一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工作在城市建设的第一线,而生活在都市的边缘。当前,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的难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党员队伍存在“三少一多”,党组织建立难。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队伍建设客观上存在党员数量偏少、合适的党支部书记人选少,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党员由于长期在外打工,有较强组织观念的党员少,从队伍特征看,流动党员多。部分党员由于种种原因,组织关系不愿随工作地转移,有的在户籍所在地,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去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带着临时组织关系,因为工作流动性大,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手续;有的长期放在口袋里,成为“袋袋户口”。党员队伍“三少一多”的情况,使流入地党组织的建党工作面临“两难”:一是排摸情况难。流入地党组织很难掌握党员流动的实际情况,及时整编队伍,调整组织设置;二是组织筹建难。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建立党组织一般都要涉及跨省市、跨行业的利益协调,且许多地方党组织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尤其是缺乏优秀的党务干部人选,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

(二)党员组织关系隶属条线多,党组织管理难。目前,党员组织关系已经转到流入地的,至少有三种管理模式:一是以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为主的“条”状管理模式;二是以社区(街、镇)为主的“块”状管理模式;三是以人才交流中心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这三种管理模式客观上都存在党员组织管理的“交叉”、“双重”或“多重”现象,且由于党员流动快、分布散,主管单位往往很难准确掌握党员数。党员组织关系尚未转入流入地的,大致上也有三种类型:一是组织关系没有从原籍地转出,长期不回去参加组织活动;二是组织关系虽已转出,但有的地方组织设置比较薄弱,有的甚至没有基层党支部,难以吸纳和接受这部分流动党员;三是少数党员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把自己的党员身份亮出来,成为“口袋型”党员,或“隐性”党员,有的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这几种类型,在组织管理上都存在人员统计难、集中教育难、组织管理难等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成为流出地和流入地“两不管”党员。在组织活动中,由于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存在区域文化差异、生活习性差异,以至相互间的交流沟通比较困难的情况。

(三)进城务工人员大都人户分离、流动快,发展新党员培养难、考察难。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形成对传统的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流出地而言,一方面,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进城务工后,面临入党积极分子来源不够充足的问题;另方面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常年“漂流”,行踪很难掌握,面临组织教育难、培养考察难;对流入地而言,除少数人进城后购置房产成为“新城里人”,大部分人都处于人户分离状态,且工作又大都集聚在规模比较小的非公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工作变数多,流动快,有时刚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还没有来得及召开支部大会讨论,人已经“流”走了。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大都工作流动性大,且有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造成了组织与组织间关系对接协调的困难,增加了党组织发展工作培养和考察的难度。

(四)基层党组织行政依托少,变动因素多,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难。传统体制下党组织和各类经济组织以“互嵌”的方式设置,使政治权利与行政权力资源紧密结合。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单位体制所承载的社会政治功能日渐衰退,基层党组织行政支撑体系日渐弱化。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建立的党组织,离开了传统的行政式框架,党组织可应用的“权力”更少。进城务工党员的组织关系或集中在流动党支部,或转入“两新”组织党组织,总体上,都缺乏可依托的行政资源,且由于这些党组织受党员频繁流动因素的影响,自身建设的变数也比较大,有的就成为“开关型”支部,以至“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效果”的现象时有出现,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缺乏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持。

二、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也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

(一)按照“灵活、务实、多样”原则,优化组织设置。在新形势下,要本着有利于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按照“灵活、务实、多样”原则,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在组建模式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不同类别,采用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以及流动组建等方式,加强进城务工党员的党建工作。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镇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建立的“新家园党支部”主要有三种组织类型:对单个村(居)进城务工党员人数多于10名,且党员队伍相对稳定,有合适的党支部书记人选,建立独立党支部;对单个村(居)来沪务工党员人数少于10名,或党员队伍不稳定或党支部书记人选不确定,则以地域相邻等为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隶属于其中一个村(居)党(总)支部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对支部关系隶属于流出地党委(总支)的,支部活动则采取挂靠托管的方式。另外,在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强的务工群体中通过建立流动(临时)党组织,做到项目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

(二)在进城务工党员集聚地建立“以块为主,以条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城务工党员集聚地建立“以块为主,以条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既从总体上对进城务工党员的管理进行了规范,又同时兼顾流动党员“方便学习、方便活动”的需要,有利于加强进城务工党员教育管理的经常性、有效性。结合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对大部分进城务工党员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化管理,比如,张江镇建立的“新家园党支部”就是典型的属地化管理模式;对组织关系不适合挂靠在其它党组织的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支部,依托所属社区(街、镇)党员服务中心管理;对受流入地党组织委托管理的党组织由所属的社区(街、镇)党组织管理;对实行“条线管理”或“条块结合”的党组织,主要通过充分发挥流入地党组织的属地优势,与有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比如,充分发挥工商管理个体企业的职能优势、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服务会员的感情优势和人才交流中心的档案管理优势等形成合力、切实加强进城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

(三)与流出地党组织形成“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推进城乡党员一体化动态管理。目前,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已经成为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可以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党建工作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一是按照有利于党员管理教育,有利于党员作用发挥,有利于党组织关系接转,由流入地与流出地共同协商确定建立由一方主管,一方协管的独立党支部,或由多方(流出地)参与,一方(流入地)主管的联合党支部、流动党支部。二是加强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的“双重管理”。进城务工党员每年在外出务工前要向所在村党支部报告,领取《外出流动党员活动卡》,凭卡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每年年初村党支部对本村外出务工党员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并报乡镇党委备案。流入地党组织定期将党员的流动情况登记入册,依托社区社管处及时做好流入党员“源头登记”,做到基本情况、政治身份、从事职业、当地及原籍地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清楚,将相关信息录入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三是由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协商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时间累计公认标准,比如规定考察时间少于半年的不予认定,半年以上的,无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可以相互认可;四是对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以及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期满转正,可以通过在流出地和流入地实行“两地双向公示”方式,以增强流出地人才输出、人才成长的成就意识、荣誉意识,增强流入地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和组织凝聚力,推进城乡党员一体化动态管理。

(四)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激发党员主体意识。进城务工党员由于流动快,大多把流入地看成是临时“客栈”,缺乏主体意识。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一是针对进城务工党员队伍存在的流动快、分布散、党务干部培养难的问题,建立党员骨干双向培养机制,通过在组织设置上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使优秀骨干成为党务干部,优秀的党务干部成为所在单位、部门的业务骨干,成为党员群众可以信赖的组织者、管理者。二是针对在进城务工党员中建立的党组织与上级组织缺乏行政隶属关系,行政支撑体系不足的问题,在党内建立互帮互助结对机制。比如,流入地的村、居党组织与所属的流动党组织开展双结对活动;流入地村、居党支部的党员与结对的流动党支部党员、群众结对,通过党内、党群互帮互助,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针对进城务工党员大都人户分离,工作流动频率快,发挥党员先进性缺少平台的实际,通过建立党员示范机制、党员责任机制、优秀党员成长选拔机制,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载体活动,激发进城务工党员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致富带富的能力,并进而引导他们富而思源、支持家乡建设。

(五)以建设和谐文化为载体,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离开土地的农民作为“新城市人”,一般在短期内较难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特点,各级党组织通过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进城务工人员社会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主旋律,培育和改造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使之既符合本地居民群众,又符合进城务工党员群众,既被大家自觉认同,又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相协调,增加相互间的融合度;二是以传播和谐文化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健身养心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进城务工党员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培育良好精神,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增强对流入区域的认同感、归属感;三是通过寓教于乐,加强与社区群众、与单位职工的交流,密切相互间的联系。比如,浦东新区张江镇依托社区“大家乐”俱乐部搭建活动平台,组织进城务工党员群众参加社区组织的“大家看”、“大家练”、“大家谈”、“大家唱”等系列活动,营造和谐、融洽、宽容的社会环境,对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中也培育了社区主人翁意识,许多来沪务工人员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主动配合党支部工作,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这同时也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作者单位: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 责任编辑:袁志平

推荐访问:进城 难点 务工人员 对策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