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史学编辑工作再探
时间:2022-06-02 09:28:02 浏览次数:次
[摘要]高校史学编辑需要努力创建和打造精品史学栏目,培育和巩固高水平的史学作者群体,刊发高质量的史学文章。三者之间,史学栏目建设是根本,培育史学作者群是保证,而提高史学文章质量是关键所在。高校史学编辑的特点是既属于编辑工作者,又是史学研究领域的人员;同时,不仅具有个别领域专深的研究实践,还要对史学各个研究领域有通观的把握;其工作有明显的承续特征,又包含无处不在的创造性。故要求史学编辑除了历史学方面的专业素养,还应具备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与史学作者之间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史学编辑;高校学报;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3-0167-03
[收稿日期]2014-04-20
[作者简介]王雪萍,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副编审,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明清社会史,编辑学。
①主要有:王建辉:《史学编辑的史学素养》,《出版与发行》1986年第1期;陈国贵:《高校学报史学编辑选稿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薛柏成:《学报史学编辑专业素质之我见——兼谈编辑学者化问题》,《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陈朝云:《高校学报史学编辑素质浅议》,《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薛瑞泽:《论史学编辑的学术视野》,《焦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随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繁荣,高校学报作为学术载体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作用。历史学研究是高校学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文章质量、栏目优劣则直接关系着学报的发展。因此,如何创造性地编辑出版历史学论文成果始终是史学编辑面临的课题。虽然已有学者从史学编辑的素质、学术视野、史学素养以及如何审稿等方面多有论略①,但主旨所限,偏于一端,使人难以形成对高校史学编辑工作的整体认识。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编辑实践和思考,进一步诠释高校学报史学编辑的工作,希望能有助于史学编辑工作的开展和高校学报的繁荣。
一、高校学报史学编辑工作的重心
(一)栏目建设是根本
中国高校学报是伴随着近代大学的发展而出现的,其在形成过程中也积淀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如“在刊物结构上,多学科综合性是高校学报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1]。就历史学研究成果来说,综合性学报所发表的成果不乏经典之作。曾被称作“四大学术刊物”的《国学季刊》、《清华学报》、《燕京学报》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前三者均属高校学报,且都创刊于20世纪20 年代。可以说,这些期刊代表着当时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准,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其刊载的史学研究论文亦应标志着当时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高校学报类期刊之于历史研究的作用不可小视[2]。但是,历史专业化期刊的出现以及它的优势对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是有目共睹的。有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专门性史学期刊对于史学自身有着其他学术期刊(或一般性期刊)所不具有的特殊意义,专门性史学期刊的出现对于现代的、科学的历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随着期刊业的发展、期刊数量的增多,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的差异也就愈加明显了。如何在鳞次栉比的高校学报中体现自己的特色,成为高校学报面临的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创建特色栏目,这已经成为高校学报,包括史学编辑工作的根本。自2004年10月,教育部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3],这是高校学报期刊工作的导向。
(二)培育作者群是保证
尽管高校学报属于综合性期刊,但每个学报以及专业方向在文章选题、风格、学术规范上都有自己的要求。随着名栏建设的开展,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因此,高校学报的各专业方向都会培育一支适应学术期刊特点、符合选题策划要求的作者队伍,这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能够稳定进行的保证。
培育作者群体虽然不能唯教授、博导论,但这部分作者毕竟是成熟的学者,甚至基本代表着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方向。以史学为例,历史学研究有个学术积累的过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注重学术积累的学科,多数历史学家之所以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科学的、进步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扎实的历史知识,离不开深厚的学术功力。”[4]因此,这部分学者是期刊的核心作者群,是期刊和栏目质量和水平的保证,巩固和稳定这一部分作者群体对史学编辑来说尤为迫切。当然,作为期刊史学编辑,还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那就是还要有意识地培育潜在的作者群。“深度挖掘并利用期刊潜在核心作者资源,特别是年轻的和刚出校门的青年队伍,对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都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是期刊可持续发展和不断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
(三)提高文章质量是关键
有了特色鲜明的栏目和稳定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的支撑,并不意味着编辑工作已经完成。作为期刊和栏目来说,最终还得依靠刊发高水平稿件来获得学界和同行的认可。因此,在进入具体编辑阶段,学报编辑必须坚持编辑工作的原则,即论稿不论人。虽然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只要文章具备一定的水准,符合刊物的特点和要求,就要极力刊发;否则,即便是已具备学术地位和声望的学人,也必须却之门外,这是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因为文章质量是期刊和栏目的生命,文章质量的下降会顷刻毁掉期刊和栏目数载甚至数十载的声望和认可度,使以往的努力毁于一旦。同时,文章质量还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学术导向。“我们要对学术期刊进行反思,就必须把它放在中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产体制中进行考量,才能把握学术期刊在这一体制中所承担的功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完成之后,必须借助相应的学术期刊,才能实现知识产品的社会化和公共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是展示学术水平和学术阵容的重要窗口,是引领学术研究方向和评价学术成果的重要标识,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6]。
二、高校学报史学编辑工作的特征
(一)编辑与学者
作为高校学报的史学编辑,完成编辑工作,刊发高质量的文章,是本职责任。但史学编辑的工作并非简单编辑稿件,由于他置身在广袤的历史学研究领域,面对的是学者提供的新知识、新认识、新理论,若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就很难与学者对话,更毋宁谈及站在学术前沿来组稿、编稿了。因此,“编辑学者化”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当然争论也非常大。在高校学报领域,也出现了编辑学者化的讨论。从高校学报发展的前提而言,编辑学者化的导向无疑是正确的,它契合了高校学报编辑既有编辑性又有学术性的工作特点,同时,“编辑学者化”最终诉求还是搞好编辑工作。所以,编辑与学者的兼顾是对高校学报编辑的高素质要求。就高校学报史学版面来说,史学编辑对历史学前沿课题的把握、史学论文规范的谙熟以及对史学同行评价学者功力和成果价值的认识等都是完成编辑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要求必然来自史学编辑的学术实践。
(二)杂家与专家
《学术界》在2004年曾刊载了蒋永华先生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的文章,题目是《回归杂家》,主张让编辑回归“杂家”,确立以“编绩”为核心理念的学报编辑工作评价体系[7]。笔者无意介入“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的讨论,并一直认为“编辑学者化”的提法本身并没有错,当一个理论被无限放大,势必出现“过犹不及”。倒是编辑“回归杂家”的提法发人深思。就史学编辑来说,编辑知识、技能与史学知识、研究素质兼顾,这本身就是“杂家”。同时,史学编辑的“杂家”要求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因为历史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体系,门类众多,学科方向林立。如果仅作为一名学者,他需要的是在个别方向上的某一层面,甚至某一点上有专深研究,而作为史学编辑,他需要对历史学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学术热点和理论方向都有所涉猎,这样在面对各方面来稿时才不至于无所适从。故要求史学编辑必须是个“杂家”。当然,“杂家”的要求与编辑学者化的“专家”概念并不冲突。尽管历史学研究领域各异,但学科的研究特点一致,研究理论、方法相通,如果没有个别领域“专家”的基础,也就无所谓“杂家”的涵养。
(三)承续与开创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承续性非常明显。首先,编辑工作本身的承续性。每个高校学报都有固定的刊数、刊期,期期连续,前后承接。同时,栏目也是承续的。除了新开创的栏目,很多栏目都有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其次,学术研究的承续性。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的载体,伴随着学术的发展,承续着学术的演进。如历史学一些特色栏目几十年追踪同一研究专题,见证着这一领域学术的成长。最后,学报生命与学术灵魂的承续性。这一承续为更高级层面。学报乃至栏目的品牌效应是经过多少代编辑的努力形成的,每一个编辑都有薪火相传的责任;而学术更是社会之公器,其学术理念和精神更需要传承。守成不易,开创更难。学术期刊编辑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开创性的工作,因为没有开创性就没有承续。作为史学编辑,更应该有学报和学术的历史承续感和留下雪泥鸿爪的开创性期许。
三、高校学报史学编辑工作的要求
关于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要求,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史学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史料功底、深厚的史学理论素养。同时,刘知几所提到的才、学、识的“史家三长”,章学诚强调的“史德”,都应是史学编辑努力的方向[8]。除此之外,史学编辑还应该对自身有以下要求:
(一)责任感与使命感
史学编辑应该保持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每一个学报都是一部历史,每一个学报栏目都可能成为历史的丰碑。史学编辑作为学报编辑中的一员,必须有将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使命感。要像西方创建几百年大学那样来规划学报的蓝图,然后定位这一代编辑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对学报、史学编辑领域的每一份成功敝帚自珍,才能对每一份荣誉和评价如履薄冰。
(二)精益求精的追求
史学编辑既需要谙熟编辑工作,还要深入历史学研究领域,时刻把握其研究动向,保证刊物和栏目的承续与创新,这要求史学编辑必须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一方面,在工作上要精益求精。基础性工作诸如文字上的校正、史学文章的修改以及版面的设计都应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还有史学文章与栏目的契合、组稿之间的主题联系,也要追求内在的统一。另一方面,学术编辑对自身的要求。这是指作为学术编辑需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既要加强编辑方面的知识素养,也要提高自己史学专业的素质。通过不断充实自己,赶上时代的步伐。
(三)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高校学报史学编辑的工作不能像史学学术研究工作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中,它需要不断与众多史学作者沟通,特别是向史学专家约稿、组稿,这都需要一定的交往沟通能力。既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史学作者的学术劳动成果,甘为作者做嫁衣,与史学作者之间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还要与史学作者交朋友,甘当学生,通过拜师访友,与史学作者之间保持友好关系。
总之,高校学报史学编辑的工作绝非编辑、校对稿件那么简单。其需要努力创建和打造精品史学栏目,培育和巩固高水平的史学作者群体,刊发高质量的史学文章。三者之间,史学栏目建设是根本,培育史学作者群是保证,而提高史学文章质量是关键所在。高校学报史学编辑的特点是,既属于编辑工作者,又是史学研究领域的人员;同时,不仅具有个别领域专深的研究实践,还要对史学各个研究领域有通观的把握;其工作有明显的承续特征,又包含无处不在的创造性。故要求史学编辑除了历史学方面的专业素养,还应具备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与史学作者之间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仲伟民,等.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张越,叶建.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J].史学史研究,2002 (3).
[3]欧翠珍.高校学报名栏研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徐兆仁.功力、视野、理论:当代历史研究学术创新之本[J].史学理论研究,2012(3).
[5]吕红.学术期刊要培养潜在作者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22.
[6]张耀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7]蒋永华.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J].学术界,2004(5).
[8]陈朝云.高校学报史学编辑素质浅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责任编辑薄刚]
[高校学报史学编辑工作再探]相关文章
- 2022年度社会主义史学习心得体会
- 秦汉史学的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分析
-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史学批评范畴
- 文化转向:新文化史学对教育史学的方法论启示
- 史学视界批评的内涵特征及原旨探求
- 中国传统史学批评的政治标准
-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理念拓展的意义
- 编辑者说
-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研究
- 高校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四篇
- 高校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四篇
-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心得总结范文3篇
- [在学校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 在学校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 [新时代党建设总要求与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 新时代党建总目标
- 党建工作在学风建设中重要性: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性
- 论高校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高校党建工作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论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
- [浅谈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意义和举措-最新教育文档]
- 校团委宣传工作总结汇报3篇
- 舞蹈老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大全
- 服装生产单位实习工作总结
- 党建工作会议报告
- 历史课学期工作总结汇报大全【5篇】
- 通信监理工作人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 英语教师实习工作报告四篇
- 维修年度工作汇报四篇
- 物理教师半年工作计划3篇
- 春节策划工作方案3篇
- 上一篇:试析干法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监理要点
- 下一篇: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设计要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