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的技术要点
时间:2022-06-18 09:49:01 浏览次数:次
摘 要:该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循环水的设施配置、水源的前置处理、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规格、加强循环水的日常管理等。
关键词:泥鳅养殖;集约化;循环水;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28-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富含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1-3]。该鱼除能用鳃呼吸外,皮肤和肠子皆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因此耐低溶氧能力较强,池塘养殖的放养密度往往高达300~500kg/667m2。近年来,有关泥鳅生物学、生长、繁殖、开口饵料、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不少[1-5],池塘养鳅、稻田养鳅等传统养殖方式也正在国内许多地方快速发展,但工厂化养殖仅刚起步[6-11]。为探索泥鳅对循环水工业化养殖的适应性及其生长性能,为创建泥鳅高效养殖技术和新型生产模式提供参考,笔者于2013年6~8月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循环水车间进行了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试验。经60d饲养,取得了个体增重3.66倍(尾重由3.704g增至17.262g)、日均尾增重0.223g、养殖成活率89.55%、饲料系数1.57、单位水体产鳅8.72kg/m3的初试结果。由此证明泥鳅能适应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工业化养殖对象。其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重视抓好下列环节:
1 设施配置是确保高效生产的必要条件
循环水养殖的核心技术主要在于高效的水处理。因此,设施配置程度必将直接关系到池水处理效率与养殖生产潜能。配套与养殖目标相适应的水处理设施,不仅是获取高产的必要前提,而且也是养殖防病的根本所在。通常,循环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基本可分固液分离器、回水处理池和生物过滤桶(池)3个部分。其中,固液分离器(也称微滤机)所用筛绢规格取决于待滤颗粒大小。就泥鳅养殖而言,筛绢网目宜为160~180目。考虑到泥鳅会在水中分泌大量粘液,进入固液分离器后易堵住筛绢,故反冲装置尤应强化。回水池是用于暂储经去除颗粒状废弃物后流经的过渡性池水,面积宜为养殖池面积5%~10%,在此常对水进行臭氧曝气处理后再由水泵提送至生物过滤桶(池),经生物膜层降解、吸收、消减NH3-N、NO2-N等有害化学物质后流回养殖池,如此不停往复,每天多次循环。泥鳅养殖池水处理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实践证明,水处理系统的核心在于生物处理,不论采用何种滤料(刷状、多孔环、石英砂、微型珠等),其处理效率皆取决于它们的配量(用于微生物挂膜的比表总面积)。通常,滤料的配置量与预期产量及其有害物质产生量相关,养殖产量越高、产生废物越多,则滤料配置量也应随之增加。
2 前置准备是减轻系统负荷的重要环节
与循环水泥鳅集约化养殖关系密切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养殖用水处理、池子消毒处理和生物滤料挂膜等工作。其中,水源的前置处理应尽可能包括沉淀、臭氧处理、活性炭吸附并经固液分离后入池,同时配合先期池子消毒,以实现清除悬浮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有害致病源,为泥鳅放养准备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事先完成生物滤料挂膜,是确保养殖启动后即能发挥高效水处理作用的重要环节。只有生物膜能及时发挥作用,才可使养殖产生的废物不会在池内沉积,而水源的前置处理,有利于减轻生物膜处理有害物质的压力。因此,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可确保系统高效及时运转。
3 合理放养是获取养殖高产的基本前提
合理放养的重点在于确定合理的放养品种、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国内现行养殖的泥鳅品种主要为真鳅(青鳅)和大鳞副泥鳅(黄鳅)以及其它性状混杂的品种。就生长速度而言,黄鳅优于真鳅,抗病力也较强;但其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不如青鳅;而性状混杂的泥鳅在养殖中往往生长差异明显,不利于养殖管理。因此,可因地制宜选用。
泥鳅的放养规格在池塘等传统养殖中,只要完成了食性转化期,一般体长3~5cm以上,就能用于养殖。但在循环水养殖中,放养规格太小会给底排防逃带来困难(如果出于防逃而加密拦栅间隙,则会影响水体循环)。因此,从防逃和水体循环综合考虑,循环水养殖泥鳅的适宜规格宜稍大,以100~200尾/500g为好。
放养密度适宜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快慢及产量高低,同时也会影响水质控制和鱼体生存。在传统的池塘养殖中,泥鳅的放养密度通常为250~500kg/667m2。而在循环水养殖中,由于水质有保障,放养密度可以大幅提高。在笔者的生产试验中,放养密度平均为1 250kg/400m2,生长情况快速而正常;即使放养密度高达1 500kg/400m2也未见生长异常,由此表明上述放养密度对泥鳅生长尚不构成影响,尚有提升空间;至于最适放养密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4 日常管理是实现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
循环水养殖的重要特点是池中污物能及时排除、有害物质不易沉积,水体循环使用,水质状况较好。其中,决定能否高产的关键因子在于水处理的效率。然而,高效的水处理除了与设施配置能力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高效的日常管理,而重中之重是要做好下列工作:
(1)确保循环水管路畅通。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的效率与水体循环量密切相关。而在设施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水体循环量的最佳方法是确保循环管路畅通。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随时观察养殖池、回水池水位及各出水口流量变化,通过经常套拔堵水管及适量补水,以维持水路畅通、循环正常,及时将池底残留物排出池外,确保池内水质始终良好。
(2)确保饲料合理投喂。选用优质专用膨化颗粒饲料,粒径1.2~1.6mm,视水温变化及泥鳅摄食反应,宜将日投食量控制在池鳅总体重的3%~5%,分4次投喂,实际投饲量以在规定时间(一般1.5h)能将所投饲料摄完且底排出水口无残饵排出为适度,确保饲料足而不余、泥鳅饱而不剩;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饲料蛋白含量宜较高(36%~42%),以满足高密度养殖泥鳅的营养需求,并能减少饲料溶失、残饵及排泄物带来的水质败坏,减轻此类物质对系统的压力。
(3)确保病害综合防控。循环水养殖系统之所以能获取高产关键在于该系统的水相、气相、藻相、菌相皆处于平衡状态;只要这种平衡不被打破,即能持续系统高效运行。因此,养殖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始终维护循环水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既是日常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养殖防病的立足点,并应贯穿于养殖全过程。考虑到循环水养殖泥鳅一方面放养密度大、投放饲料多、相对空间小,如果管理不当难免发病,且一旦发病就极易传染;另一方面池水处理主要依赖生物膜而不允许在养殖系统内任意使用药物;加强养殖过程预防就更显必要,关键是要在维持良好水质的同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即:放养前,重视池子消毒,做好养殖用水前置处理,为泥鳅准备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放养时,严格鳅种浸泡消毒,杜绝病原带入系统;放养后,及时清除水面漂浮性杂物,确保池水清洁卫生;并做好生产工具消毒,各池单独配置,确保专用,以避免交叉感染;适时泼洒适量的生物制剂,以调控藻相和菌相,以生态平衡、优质环境实现疾病预防。
参考文献
[1]董聿茂,诸葛阳,黄美华,等.淡水鱼类.浙江动物志[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6-147.
[2]李燕,印杰.话说亦食亦赏的“水中人参”:泥鳅[J].中国观赏鱼,2007(42):17-18.
[3]王秋丽,陈耀亮,马福涛,等.泥鳅的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J].齐鲁渔业,2008,25(6):45-46.
[4]雷逢玉,王宾贤.泥鳅繁殖和生长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0,14(1):60-67.
[5]王坤,凌去非,李倩,等.苏州地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年龄与生长的比较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18(5):553-558.
[6]刘鹰,王玲玲,李忠全.工厂化养鱼pH控制及脱氮系统设计[J].渔业现代化,2001(3):10-11.
[7]马斌,刘鹰,郑祯.工厂化养鱼悬浮颗粒物的控制[J].内陆水产,2001(8):19-20.
[8]祁真,杨京平,刘鹰.对虾池残饵、粪便及死虾腐解对养殖水质影响的模拟试验[J].水产科学,2004,23(11):5-8.
[9]刘鹰,杨红生,张福緌.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鱼系统的基础设计[J].水产科学,2004,23(12):36-38.
[10]祁真,杨京平,刘鹰.封闭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质动态研究[J].水利渔业,2004,24(3):37-39.
[11]刘鹰,杨红生,刘石林,等.封闭循环系统对虾合理放养密度的试验研究[J].2005,21(6):122-125. (责编:张长青)
- 上一篇:鱼鳖混养技术要点
- 下一篇: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