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8篇

时间:2022-01-24 10:00:22  浏览次数: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8篇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篇1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无论古今中外,水资源都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因争夺水源而爆发冲突乃至战争的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今天,世界各国都越来越现实地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世纪难题,从哪里找水困扰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

  相比之下,香港应该算是很幸运了。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内地政府启动了一项规模宏大的引水工程,解决了香港同胞的燃眉之急,为香港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根基。然而近些年来,随着香港本土主义和“港独”思潮的泛滥,对于这一道清澈的生命水,却总有人想着用政治的大棍搅浑,用陆港冲突的炉火烧沸腾,让“共饮一江水”的感情疏远。

  港府带着提防,被动接受了内地的善意

  香港是个沿海岛屿城市,没有大的水系,吃水主要看天,水资源短缺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英国人在香港建立殖民统治后,相继建立了多个“水塘”(即水库),建起了自来水系统,基本满足老百姓的用水需求。但一旦遇到大旱天气,缺水就会发生。1902年、1929年,香港爆发了严重水荒,港英政府被迫采取制水措施,控制居民用水。好在那时香港人口少、工业不发达,尚未造成严重危害。

  二战过后,内地移民大量涌入,香港人口迎来了一个急遽增长的时期,从1945年的60万增至1963年350万人,加之香港加工出口贸易兴盛,这些都对用水提出了极大的需求,仅靠香港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早在1950年,就有香港企业家致信中共中南局领导,反映香港缺水的问题,希望内地帮忙解决。

  虽然香港是个被割让出去的孩子,内地依然对她倾注了一腔真情。很快,对港供水上升到国务院议事日程,广东省政府也着手勘探路线,开展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

  然而尴尬的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港英政府对从内地引水格外忌惮,原因无他,生怕内地借水资源来卡住香港的脖子,让其臣服。所以,好几年都没有进展。直到换了一任港督,加之企业家不断反映“水荒”,港英政府才着手谈判。正好内地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香港水库,于是双方约定,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提供2270万立方米(50亿加仑)淡水。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

  之所以深圳水库供港水量不大,是因为港英政府不想过分依赖内地,而且他们要坚决花钱“买”水,也不让内地占了免费支援的优势地位。但内地对香港毕竟是关爱的,每千加仑象征性地收1毛钱,不加重香港老百姓的负担。

  然而形势比人强,很快傲娇的香港就遇到了困境。从1962年底开始,香港出现自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干旱,并一直持续到1963年,连续9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无奈之下,港府采取了制水措施(限时段供水),从开始的每天供水4个小时,到后来每4天供水4小时。一时间,大号储水铁罐在香港卖到脱销。每到供水日,香港人无论大小,都提着大大小小的罐子出来打水。据说今日香港的排队文化,正是来源于那时排队取水的经历。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水,也发生了争抢乃至械斗等悲剧。

  港英政府为了应对旱灾,也是费尽了脑筋。他们加大马力淡化海水,但一来产量不高,二来成本高昂,也是吃不消。经过内地政府同意,他们还派出巨轮到珠江口汲取淡水,但也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满载淡水的邮轮正在码头卸下淡水

  内地对香港缺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港英政府实在挺不住了,终于派出了代表来到广东,协商取水供应香港的问题。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敲定了从东莞桥头镇提取东江水,一路提升46米、倒流83公里,流入深圳水库,再供应香港的方案。

  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不说别的,光做好这个工程设计都非常的难。广东省政府立刻动员了近2万名民工投入建设,包括80多名当时十分稀缺的大学生。1年的工期经历了5次台风、暴雨、洪水的袭击,还有1名大学生不幸牺牲,才最终建成,累计消耗资金3584万元。当时即便是港英政府,都惊叹内地的过人设计和惊人速度。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情形

  根据广东省与香港政府签订的《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协议》,广东每年供应香港淡水6820万立方米,水费为每立方米1毛。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第一年的供水量就是当时香港所有水库水容量的2倍。

  源源不断的东江水,为香港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虽然东江水供港了,但港英政府依旧提防着内地,并在供水多样化上做了很多文章。他们一方面兴建了万宜水库、船湾淡水湖等大型水库,进一步扩大香港的水库容量。同时,他们对海水淡化念念不忘,投入了极大精力大搞淡化工厂,努力提高海水淡化产量、降低淡化成本。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江水占香港淡水总需求量的比重并不高,在30%至40%间徘徊。

  然而,香港自身淡水量本来就不足,海水淡化成本又高,加之香港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对水资源的更加急迫,在种种因素作用下,即使香港不情不愿,还是慢慢提高了东江水的供应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深供水工程进行4次大规模扩建、改造,累计耗资76亿元。随之供水能力也逐步提升,从开通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4.23亿立方米,其中年供港量为8.2亿立方米,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供水量,最高可达到11亿立方米,确保能够满足香港方面的需求。至2017年12月,累计对港供水240亿立方米,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占香港总用水需求的75%。

  这边厢,是香港人利用内地丰沛的水资源,迅速地发展经济。那边厢,却是东深供水工程沿线,为了保护水资源的质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比如,河源的新丰江水库是供港的主要水源地,他们先后拒绝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的重污染工业项目落户,累计投入上百亿资金整治全市河流,还花费巨资建立了十多公里的防护林。在东江水供港这个政治任务面前,大家执行起来毫不含糊。

  而且,类似深圳、东莞这样的沿线城市,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加之本身也是缺水型城市,对东江水的渴求十分强烈。但不管什么情况下,优先供应香港都是始终未变的选择。1991年,广东出现罕见的秋冬春连旱,旱情特别严重,东江出现建国以来最低水位,东深供水工程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同时满足莞、深、港三地供水的需求。为了确保对港充足供水,东莞、深圳的供水量大幅削减。深圳老百姓眼看着水库里积存着那么多水,自己却用不上,那种心情想也可以想明白了。

  尽管广东各地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条供水线,但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水污染的问题,东江水的水质也受到了波及。从2000年开始,广东省又投入49亿元开展了第四期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从东莞取水点到深圳水库全部采用封闭管道,避免了沿途的污染。

  可以说,是源源不断流淌着的东江水,加上持续供应的电力、天然气,以及提供生鲜食品的“三趟快车”,让资源匮乏的香港获得了最为基本的民生物资,为其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东深供水工程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无论谁都不可抹杀。

  近几年来,关于东江水的争议多了起来

  虽然东江水为香港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几年受政治风潮转向的影响,不和谐的声音逐步多了起来。而他们经常拿出来对比、说事的例子,就是马来西亚对新加坡的供水。

  一种声音是“港独”言论。他们妄想香港独立,并认为香港独立后,内地依然会继续供应淡水,就跟新加坡独立后马来西亚还在供应他们淡水一样。“香港人优先”招显聪甚至公开宣扬:“金钱不能使人民幸福,没东江水可自设海水化淡厂,开发食水;港人耕田自给自足。”

  稍微熟悉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新加坡是不想独立的,马来西亚硬逼其独立,为此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还悲伤了好久。而内地绝不会让“港独”成为现实,“港独”无异于痴人说梦。再说,离开内地的水、电、食物供应,香港这个生存资源匮乏的城市估计就成为“臭港”了。

  另一种声音是“太贵”。2017年12月14日,香港与广东14日签署2018年至2020年东江水供水的新协议。其中,2018年总水价为47.9亿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1港元;2019年总水价为48.07亿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5港元;2020年总水价为48.2亿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8港元,较上一个3年协议,水价增加约7%。

  “太贵了,太贵了!”一直有人拿东江水和新加坡引入的大马水相比,认为东江水供港的价格更为昂贵。对此,2015年时任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的陈茂波(现任财政司司长)回应称,两者不能作简单比较。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是在1962年签订供水协议,为期99年,其间新加坡除了需要向马来西亚支付固定水价外,还需要就原水抽取设施所使用的土地,向马来西亚支付租金,同时须将部份经处理的食水,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再卖给马来西亚,因此综合起来价格也不会低。相比之下,东江水供港的场地、设备都是由内地自掏腰包,香港人只是为买水掏钱,不用承担额外的负担。

  香港水务署关于供港东江水价格的说明

  再一种声音是浪费。目前,香港购买东江水采用的是“统包总额”,即香港每年掏的钱是为自己可以用水的上限来支付的。但实际上,香港经常都用不了这么多,有的媒体说多余的水都被排入大海,十分可惜。举个形象的例子,你购买了无线运营商10GB的流量套餐,但这个月实际只使用了8GB,剩余的流量不能转入下个月,只能浪费了。他们提出,应该用多少水就买多少水。

  对此,陈茂波指出,在考虑到近年气候变化和旱情的风险后,采用“统包总额”是一个更审慎和保险的供水安排,目标是让香港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极旱情况下,仍能维持全日供水。过去10年香港的实际取水量,占协议供水上限逾8成半,其中在2011年更几乎用尽供水量上限。如果采用“按量付费”方式,广东省将难以保证在极旱情况下获得足够水量,水价也可能有所调整,这样就比现有的总开支更高。

  香港水务署官网对“统包总额”的最新说明

  其实,这少数几位香港人真是想得太多了。要知道,东江水在整个珠三角都是“香馍馍”,多少个城市眼巴巴地看着呢,巴不得能多分点。好比母亲做了一份饭,把最好吃的菜单独盛起来给小儿子吃,结果小儿子还埋怨说我不想吃这个。失落的母亲把菜端回桌子,转眼就被几个馋嘴的兄弟给抢个精光。要是把东江水放出来让大湾区的几个城市抢,估计竞争一定很激烈。

  总而言之,内地作出巨大牺牲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包含着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的良好祝愿和良苦用心。然而,即使是这样的民心工程,却被某些势力喷个没完,甚至成为“港独”的眼中钉,这都充分说明这些政治“打手”的操守如何之低了。

  这也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让一件大好事,取得让大家都满意的成效?或许,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篇2

  一江清水系两地。日前,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在广东、香港社会各界产生积极反响。

  4月22日,在“海巡0929”轮上,广州海事局沙角海事处虎门大桥下游驻点值守人员集中观看发布仪式。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事迹,震撼着屏幕前的每一个人。在“海巡0929”轮参与24小时驻点值守一年多的海事一线执法人员王月奇说:“我被他们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所感动,我为他们50多年来接续奋斗、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点赞。”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是凝聚香港与祖国甘苦与共、命运相依的爱国团体。“要以他们为榜样,争做先锋,学习他们攻坚克难、不畏险阻的奉献精神,持续做好‘海巡0929’轮珠江口水域24小时驻点值守工作。”广州海事局沙角海事处执法人员龙子轩表示。

  “我出生在1960年,童年的记忆就是缺水,至今还记得妈妈背着我上街去排队领水。”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会长冯国佑回忆,“直到内地东江水来,香港人才摆脱了缺水的窘境。如果不是仰赖内地供水,就没有香港的工业起飞和亚洲‘四小龙’的美誉。”

  香港青年王聪颖每次从上水乘坐火车到深圳时,总会被窗外的大型输水管道所吸引,“年轻一代的我们不用经历困扰我们祖辈的苦况。可当这些苦况渐渐远离,我们不能视之为理所当然。香港的年轻人应多了解这一段历史,从中体会香港繁荣发展与国家的紧密关系。”

  作为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沿线的三大渡槽之一,樟洋渡槽是由葛洲坝建设者们完成的。在当时艰苦的施工环境下,800多个日夜里,广大建设者们遇山开山、逢水筑坝、架槽引水,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我深刻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平凡中孕育伟大。”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党建工作部高级主管陈倩文说,要学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听党号召、不怕吃苦的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作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许锦怡听老师讲过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的故事。2019年夏天,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寻美家乡河”活动,到过粤海集团、深圳水库等现场参观。“东深供水工程成就了美丽的‘东方之珠’,体现了祖国始终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水利学子,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水利建设者的精神,忠于祖国、心系同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学院院长张劲表示,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深耕水利职业教育六十九载,许多老教师和毕业生都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我们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积极落实国家‘职教20条’,为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安全贡献力量。”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篇3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近日获颁“时代楷模”称号。香港各界认为这一荣誉实至名归,感谢建设者群体的艰辛付出,认为这一工程是中央心系香港的一个缩影,激励香港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繁荣稳定。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数百万香港居民生活用水遇到困难。为解决香港供水短缺,应香港同胞之请,东深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建设者克服施工难度大及天灾等不利因素,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全长83公里的供水生命线。

  1965年,在东深供水工程落成庆祝会上,港方向工程建设者赠送了两面锦旗,分别写着“江水倒流,高山低头;

  恩波远泽,万众倾心”“饮水思源,心怀祖国”。

  香港区青年联盟主席胡志禧感慨说,虽然工程完成已有50多年,但看到这两面锦旗的内容,内心仍然十分感佩,仍然能感受到当年香港市民对工程建设者艰辛付出的感恩之情。

  胡志禧表示,东江水是维护香港市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东江水的稳定供港,可能就不会有香港人引以为傲的健康长寿,更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稳定。

  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许丕新近日了解了许多东深供水工程的史实。

  “实在令人感动。”81岁的许丕新说,东江水是滋养香港的血脉,是香港繁荣稳定、永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发展前提,其意义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不可估量的,香港人应当永远感恩祖国和内地同胞。

  许丕新还表示,建设者们无愧于“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他和香港侨界会呼吁把东深供水工程和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奉献的建设者群体,载入【香港志】和大中小学国民教育有关课程中,让香港人永远不忘这一伟大工程和它的建设者。

  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说,东深供水工程是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建设者开山辟路,凿洞架桥,接力传承,精心守护,先后四次对供水线路进行扩建和改造,经过几代建设者的共同努力,才有今日的供水成就。

  他说,建设者承担起北水南调的光荣使命,保障了香港供水的生命线,见证了香港的繁荣发展,劳苦功高,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实至名归。香港同胞饮水思源,不会忘记建设者的忘我付出和辛勤劳动,香港和内地甘苦与共、命运相依的同胞情谊只会更加深厚。

  “祖国永远是香港的靠山,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央都是急港人所急、想港人所想,全力维护和增进香港市民的福祉。”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表示,东深供水工程建于国家困难时期,与如今的港珠澳大桥共同成为象征香港与祖国血肉相连的伟大工程。

  【大公报】在社评中指出,恩波远泽,饮水思源。香港人喝的是东江水,用的是东江水,东江水是香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今天,回顾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的先进事迹,对于香港各界尤其是青少年提升国家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重要原则,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香港的发展一直与内地紧密联系,休戚与共。刘佩琼说,历史告诉我们,有祖国的强大支持,香港无后顾之忧。国家的“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深化粤港澳合作的使命,把大湾区建成为国际先进大都会,香港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共同繁荣。

  卢文端认为,香港应该抓准定位,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过程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只会更牢固,香港独特优势只会发挥得更好,香港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只会大大增加。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篇4

  56年前,为解香港“水荒”,一万多名建设者在物资和技术都匮乏的艰苦条件下,以敢让“江河倒流、高山低头”的气魄,在一年的时间里日夜奋战,建成了全长83公里、通过8级抽水将东江水提升46米的东深供水工程,成了香港供水的生命线。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后,不仅保障了香港每年超过11亿立方米的供水,也造福了沿线的深圳、东莞等城市。这些“改天换地”的建设者值得粤港两地乃至全国人民铭记。

  胸怀祖国、心系同胞的格局是一个民族的自豪。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之时,广东也同样遭遇旱情,很多人正在为生计奔波,但为了救济数百万香港同胞,在国家号召下,上万人齐聚工地,并以能参加工程建设而骄傲。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神永不过时。工程建设时期,国家底子薄弱,大量工作靠人力完成,而且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建设者们住在野外的临时工棚里,夜以继日,靠着双手双脚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

  忠诚使命、无私奉献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所在。参与工程建设的有官员、有工人、有学生,有人孩子才刚出生不久,有人学业尚未完成,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但他们无怨无悔,只因那份为国家、为同胞的使命。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复兴正砥砺前行。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面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等重大挑战。使命光荣而艰巨,更需要新时代的建设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建设者的精神,以实际行动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篇5

  东深供水工程:供港水凝聚祖国的深情呵护

  人们都知道供港水使用的是东江水,但是香港并不在东江流域。所有洁净的江水,都是依靠一项巨大的运输工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运往香港。

  运水要先抽水。日前,笔者来到源头取水口太园泵站。这个位于东莞的泵站非常宁静,宽阔的东江在两岸树木葱郁的小山坡间缓缓流动,碧绿的江水推动着江中深黄色的浮标不住晃动。每年有20多亿立方米的江水从这里抽往深圳水库,最后有8亿立方米的水通过输水管道送至香港。

  大江平缓,但历史波澜壮阔。

  东深供水50年扩建三次

  这是超过半个世纪的建筑运营史,数万人次参与施工。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了11层楼的高度,倒流约70公里到达香港。

  建设这一项浩大工程的原因是香港遭遇了水荒,需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同胞。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动工兴建,1965年1月建成,同年3月1日供水。随后的1974年至2003年间,广东先后耗资近百亿元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东深供水工程,满足香港、深圳和东莞等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用水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太园泵站,笔者再一次听到建设和运营者感怀东深供水工程动人心魄的历史。三扩建一改造,每一次都有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促进了不同时期广东水利技术发展。

  经历了三次扩建,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最开始的2.46亿立方米提高到17.43亿立方米,几乎增长了10倍,向香港、深圳的年供水能力分别为11亿立方米和4.93亿立方米,沿线农田灌溉用水1.5亿立方米。

  目前,东深供水工程对香港供水占其用水总量的75%以上,对深圳供水占其用水总量的50%以上,对东莞沿线八镇供水占其用水总量的80%左右。水质达到国标饮用源水II类标准以上。

  从1965年3月至2014年底,东深供水工程投产运行50年来,累计对香港供水223.48亿立方米。

  东改工程实现四个“世界之最”

  最后一次改造,即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专用输水工程,影响最为深远。

  走在泵站半弧形的岸边,泵站负责人自豪地说,东改工程2000年动工,2003年投产,对原东深供水工程彻底改造。新供水通道不再利用原来已受污染的自然河流,从太园泵站开始,遇山建隧、平地搭渠,以往的明渠全部改为暗渠,几乎重新建设了一条独立的供水通道。

  当时,东改工程成立了工程现场总调度中心,负责工程全线的调度协调工作。成立了技术顾问组,聘请省内外各有关专家,研究、咨询工程建设的重大技术问题。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心站专门派出项目站。承担过长江三峡工程设计任务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担任设计监理。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MIS),提高办公效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核和法律咨询。

  东改工程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参与建设的企业几乎都是国内顶尖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手。在精英荟萃的东改工地上,每个企业都面对着同行的激烈竞争。这些“久经沙场”的参建单位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老总说:“东改项目亏得起,但输不起。输了就失去了广东市场。”武警水电部队东改工地负责人说:“东改工程的劳动竞赛抓住了施工单位‘不愿丢面子’的心理,这里充满精益求精、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东改工程51.7公里的路线,勘测设计人员们来回走了数百次,行程成千上万公里,才定下最终方案。

  东改工程诞生了四项“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型薄壳渡槽;世界最大直径(4.8m)现浇环型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同类型世界最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混流泵;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史无先例。

  最终,东改工程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完工向港供水。全线单元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1%,未出现一例安全责任死亡事故。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参与过东深供水工程初建和三次扩建的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汤德俊曾感叹:“东改工程的工程量浩大,相对于普通水利工程,已从量变发展到了质变。”在他眼里,东改工程在较短的工期内保证了较高的质量,这在广东水利建设史上是空前的。在3年的施工期内,全程51.7公里的施工现场,包括了7条总长15公里的隧洞,有各种复杂的地质类型,整个建设过程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上世纪60年代,他曾参与建设乳源南水隧洞,亲见建设者牺牲在那里。因此东改工程的安全零事故让汤德俊备感欣慰。

  东江下游地区不再喝咸水

  东深供水工程最终目的固然是呵护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过半个世纪的工程建设运营史同样反哺了沿线的建设者。

  从市场效益看,东改工程许多标段都是精品工程,成为了施工单位吸引未来客户的招牌。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到东改工地考察后曾说,东改工程是国内第一个按市场规律运行的水利工程,在全国水利系统树立了榜样。

  中水总公司建设的一段明槽,虽然内在质量已符合要求,但外观尚未达到高标准,该公司不惜损失60多万元,将已建好的工程砸掉重建。结果该标段成为吸引最多领导、专家参观示范标段之一。

  深圳东深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德国CEGELEC公司在开发东改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时,为了提高图像传输的质量,主动承担了环网拓宽所需的200万元费用,凭借东改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做了一次很好的品牌宣传。

  笔者溯江而上,来到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石教智指着巨大的水质监控屏说,东深供水工程配套建设没有停步。以前,我省每逢年底和次年初枯水期,下游城市因为咸潮倒灌,屡屡要喝咸水。目前随着新丰江等三大水库投入使用,可以调动60亿立方米的水量压制咸潮倒灌。这个水量足以应付4个连续特枯年的枯水期,而有记载的历史上还没出现过3个连续的特枯年。因此,可以说东江下游地区从此不再喝咸水了

  ---

  东江供水对香港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长68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今年迎来50周年纪念日。半个世纪来,东江水对香港的市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帮助巨大,特区政府水务署署长林天星及前任署长高赞觉表示,香港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东江水。

  “在我们没有东江水的时候,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所以用自己的雨水根本不够用。在以前,大概是1963年、1964年,特别是在旱灾期间,我们要4天才供水4个小时,要实施一系列的制水措施,非常影响民生和经济发展。”林天星在接受专访时说。

  1963年和1964年香港遭遇干旱,供水严重短缺,政府实施管制用水措施。严重缺水的困境到1965年才得到改变,当年3月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开始正式向香港供水,当年供水量约6820万立方米。时光荏苒,东江之水输往香港已整整50年。

  据林天星介绍,目前根据不同年份的降雨量差异,东江供水在香港供水总量中所占比例略有波动,但总的来说在70%至80%之间。至于东江供水的水质,林天星表示,香港的市民比较满意。

  稳定和高质量的供水是内地和香港共同努力的结果。林天星提到,为保障东江水的水量及确保供港水安全,广东省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东江流域的三个水库进行联合、科学的调度,在东江流域建立水量水质监控系统等,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供港水源。

  据高赞觉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楼宇的食水大部分直接由“街喉”供应,每逢制水时期,因为水压低,当低层住户一窝蜂开喉取水时,楼上的住户就没有食水供应,被迫开窗大喊:楼下闭水喉呀!而“楼下闭水喉”也因此成了一句特色的本地话。

  东深供水工程在建成之后,又进行过4次大规模扩建改造,如今供水能力已经提升到24亿多立方米,并且优先保障香港每年最高11亿立方米的水量。截至今日,东深工程已累计对香港供水超过223亿立方米。

  缺水的烦恼被解决了,香港市民现在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用。不过,在林天星看来,香港人对水安全还是应该怀有居安思危的心态,特区政府水务署也将通过“节水周”等活动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普及节水理念,推广节水文化。

  除此之外,香港特区政府还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水务署已聘请香港大学研究人员研究气候变化对东江水、对香港水资源的影响。林天星认为,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香港既要做好本身功夫,又要做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沟通合作。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篇6

  4月21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荣获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昨晚,广州塔亮灯5分钟,在城市最高点向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致以最高的敬意。这一奇迹工程建成56年来,累计对香港供水267亿立方米——相当于大半个三峡水库,至今书写着祖国对香港最深沉的爱。

  “致敬‘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致敬‘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学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珠江之畔,城市之巅,“时代楷模”点亮广州夜空。昨日20:50-20:55,广州塔亮灯5分钟,向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公司建设者群体致敬。

  这一个被誉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写下了一段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累计供水量相当于大半个三峡水库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市桥头镇,南至深圳市深圳水库,工程主干线长83公里(2000年实施封闭式改造后为68公里),担负着香港、深圳、东莞约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保障香港80%、深圳50%、东莞沿线8镇80%左右的用水需求,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圳和东莞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65年3月1日建成供水,截至2020年底,东深供水工程已安全、优质、不间断供水55年,累计向香港供水267亿立方米——相当于大半个三峡水库,搬动1.5个洞庭湖!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曾经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历史上数次出现居民大规模离港的现象。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当局严厉控水,最紧张时4天才供一次水,一次只供4个小时,数百万香港居民生活用水遭遇严重困难。

  引东江水供应香港,不惜一切代价帮助香港同胞渡过难关!

  应香港同胞之请,为解香港供水短缺并兼顾广东部分地区供水灌溉而建的水利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应运而生。

  伴随着“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建设口号,建设者们人工开挖、肩挑背扛,水下作业,还经历5次强台风袭击。首期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上万人参与,仅耗时一年时间便建成使用。

  1965年2月25日,东深供水工程这条供港“生命线”终于建成,奔腾不息的东江水从这一天起,翻越6座高山,在石马河一路“倒流”,一路提升,只为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哺育香港。

  香港,从此终结缺水的历史。

  一条生命线,几代家国情

  一条生命线,几代家国情。首期工程之后,从1974年至2003年,东深供水工程经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投资76亿元,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创4项世界之最,对港供水能力从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56年来,东深供水工程不间断对港保障供水,构筑了一道情比金坚的供水“生命线”。

  东江水的到来,极大促进香港发展,经济建设一日千里、一飞冲天,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1964年香港社会总产值是113.8亿港元,而到了香港回归祖国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1600亿港元,增长了101倍。

  “这都是有赖国家引东江水来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前副署长吴孟冬曾深有感触地说。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港九工会联合会赠送过两面锦旗,上书“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篇7

  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与意义

  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当前,世界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威胁。对于香港而言,食水供应困难是香港发展的障碍,拥有充足的食水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本前提。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大屿山以及新界组成,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71037万,此为2011年底数据,数据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数据统计处,。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年平均雨量23985毫米。香港概况:香港特区政府一站通,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香港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又长期缺少足够的塘库存储雨水,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向香港提供的原水是香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主要原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东深工程每年向港供水量占“全港用水总需求量差不多七至八成”。香港的主要用水来源: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 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6月7日。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讲话中指出,“向香港供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谊”,“32年对香港供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向香港供水三十二周年纪念报告会举行》,199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第4版。

  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历时久远,是中国政府关心香港同胞、支持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工程自1964年2月20日动工,于1965年2月竣工。1965年3月,东深工程开始向香港供水,后经三次扩建、一次改造。当前,学界关于香港问题研究,要么停留在政策层面的分析,要么专注本港历史,少有以国史中的香港问题为视角的研究著述。东江—深圳向香港供水是共和国史中香港问题研究的重要个案。本文探求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考察工程的缘起、工程概况、工程改建历程,借以展现内地与香港之间水乳交融的历史联系,体味中国政府对香港同胞的关心、对香港繁荣发展的支持。

  一、修建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缘起

  在修建东深工程之前,深圳水库就开始向香港提供原水。1960年2月28日,深圳水库主体工程竣工。4月15-10月3日,宝安县政府同港英当局就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问题进行了6次会谈。11月15日,宝安县政府同港英当局签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协议。协议规定,每年9月中旬开始至次年5月底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2275万立方米(50亿英加仑),交水点在“三叉河”边界处,收费收取标准为每千英加仑收人民币1角钱。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151页。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发生严重水荒,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出供水请求,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决定修建东深工程。当时有歌谣唱到:“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无水荒”,正是香港民众深受缺水之苦的真实写照。1963年5月30日,港英政府发出公告称:从6月1日起实施严格“制水”,规定每4天供水1次,每次供4小时;各街巷公共水喉隔日供水1次。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为减轻水荒,港英政府在广东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派出巨轮到珠江口装运淡水;深圳水库在原协议基础上增加60亿英加仑对港供水。为了从长远解决用水问题,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议,研究修建从东江引水补给香港供水的工程。1963年6月10日,周恩来审阅广东省委《关于向香港供水问题的谈判报告》后,批道,“交涉是成功的”,并对向香港供水的一些事项作出安排。6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批复》指出:我们已经做好供水准备,并已发布了消息,而且已在港九居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应。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页。1963年底,当周恩来出国途经广州时,时任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的刘兆伦受托作了详细汇报。周恩来认真听取了汇报和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意见后,表示同意和批准该方案。

  中英双方围绕东深工程的交涉主要通过外交部西欧司和英国驻华代办处实现。其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英方向中方感谢在缺水问题上的帮助并提出铺设水管补水备忘录阶段。1963年6月18日,外交部西欧司宋之光副司长接见英国驻华代办贾维。在交谈中,贾维对中国政府在香港缺水问题上给予的帮助,表示十分感谢,并带来一个备忘录。备忘录指出,“香港当局将很高兴有机会尽早与中国广东当局就采取额外措施的技术上的可能性作进一步讨论,以改善香港长期供水问题。它所希望研究的可能性曾在5月份(注1963年)第一次非正式交换意见中提及,就是修筑一条从东江引水到香港的水管。这一工程的实现当然需要取得中国当局的同意,其施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中国当局的积极协助。”《中英商谈铺设水管向香港供水问题(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1。宋之光表示:关于香港缺水问题,在香港建成水库、完全解决供水以前,中国政府愿意给以帮助。1963年7月15日,宋之光又接见英国驻华临时代办莫干,莫干代表英方再次提出关于敷设水管问题的备忘录。备忘录是经过香港有关方面研究后提出来的,希望与广东方面就技术性的问题进行探讨性的会谈。此外,备忘录中提出了从事实际修建工程的可行性办法及相关技术问题。宋之光表示将提交有关部门研究。第二,中方决定自主修建东深工程并告知英方阶段。1964年1月21日,外交部西欧司谢黎通知驻驻华代办贾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水道,由东江引水至深圳,向香港供水。谢黎指出:“中国政府考虑了香港英国当局提出的由东江引水至香港,以解决香港用水的建议。中国政府本着既往的一贯立场,愿意采取友好合作态度,协助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已经指示广东省当局做了研究。现在,根据广东省当局研究的结果,中国政府认为最为方便可行、而又能够解决香港用水的办法是从东江修筑一条水道,分级引水至深圳水库,以向香港供水。按照这个办法,估计今年内可以完成修建工程。以后每年约向香港供水一百五十亿英加仑左右,甚至可以更多一些;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政府将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在开始供水之后,广东有关当局将只按正常价格收取水费。”贾维表示:这是个好消息。我从谢先生所作的声明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确实认真考虑了并且关心香港用水问题。我十分感谢你的通知。《我同英国就向香港供水问题的会谈纪要(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4。1月24日,贾维向谢黎回复了港英政府的意见。意见指出:“香港政府很有兴趣地获悉中国决定修建一条由东江到深圳水库的水道,并欢迎由此而来的从水库获得更多水量供应的可能性。现在正作出必要的技术性会谈的安排。”《中英商谈铺设水管向香港供水问题(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1。

  总体来看,中国政府关心并支持香港用水问题的解决,“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政府将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我同英国就向香港供水问题的会谈纪要(中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4。该费用是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计委负责同志从援外经费拨出的专款。

  二、东深工程的兴建及历次改建历程

  东深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动工兴建,1965年3月1日正式开闸向香港供水。工程全称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它是实现北水南调的一项宏伟工程。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同时,内地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兴起也加大了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在此背景下东深工程分别于1974年3月~1978年9月进行东深工程一期扩建,1981年10月~1987年10月进行东深工程二期扩建,1990年9月~1994年1月进行东深工程三期扩建。为改善水质问题,东深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2003年6月28日进行改建。

  (一)东深工程的兴建

  1960年代,宝安县政府曾与港英当局签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协议。在东深工程开工前后,广东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就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进行了协议层面的磋商。广东省外事处于1964年1月向外交部上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和香港当局关于由东江取水供给港九地区用水的协议(草案)》,并于1月31日在与英方会谈中,将该草案逐条念给英方代表听。外交部综合广东省委、省外办、省水电厅、国家计委等有关单位对供水量、供水开始日期、供水年限、收费基数等问题的不同意见,于2月7日草拟新的协议草案上报国务院外办。廖承志主任审阅后,作口头批示,“对供水开始日期,供水量等应再与广东有关单位研究确定下来,把协议条文订具体些。”《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根据廖承志指示,外交部重拟供水协议草案。在草案拟定过程中,主要围绕水费问题和水费基础问题进行仔细斟酌。第一,关于水费问题。原草案规定每立方米人民币一角。根据英方反映,认为我收费过高。2月10日,港英水务局长黄觐对香港新华社说港方财政司表示如我们不能减收,也就算了。2月17日,广东省委批示:“供水150亿加仑以内,仍应坚持每立方米一角人民币,超过150亿加仑以上可以考虑超过部分打七折或八折……由国务院外办考虑决定。”外交部认为:关于水费标准问题,总理曾指示:“每吨收一角钱(人民币),可定下来,不要讨价还价。”因此我们意见,不管供水多少,仍按每吨一角计算,既不打折,也不降价。《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第二,关于水费基础问题。原草案第六条第一款内规定,年用水量不足120亿英加仑时,亦按120亿英加仑计算。(原定150亿加仑,广东省修改为120亿加仑,并据此念给英方听了)。外交部意见,为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实行经济核算,以收水费办法逐步收回成本”的指示,该条似仍可按150亿英加仑计算。《关于九龙“反对拆迁委员会”代表要求我支持事及关于向相关供水协议草案的请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189-01。

  1964年4月22日,广东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给香港、九龙的协议》。《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香港当局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1989-02。该协议是此后双方签订东深工程新协议的基础性文件,《协议》规定: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1日开始由深圳文锦渡附近供水站供给香港、九龙淡水;每年供水量定为六千八百二十万立方米(折合150亿英加仑);供水期由每年十月一日起至下一年6月30日止,共9个月;香港当局按本协议规定交付水费,水费标准每一立方米人民币一角(折合每一千英加仑人民币四角五分五厘)。当年需要供水量不足规定的年供水量时,亦按规定的年供水量计算水费,所余水量不能留作下一年度取用。

  从工程的结构上看,工程取水于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东江,通过拦河筑坝和建立大型抽水机站,逐步提升水位改东江支流石马河由北向南倒流入雁田水库,再通过人工渠道导入深圳水库,最后通过坝下输水管供水给香港。工程线路全长83公里,由6座拦河坝、8级抽水机站、2宗调节水库和16公里人工河道组成。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东江水经新开河引至桥头(东莞市境内),然后经抽水站逐级通过渠道及石马河把水位提升共46米,流入雁田水库,再跨流域流入深圳水库,最后由14米直径35公里长的压力钢管输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点由港方接收。工程安装抽水机33台,总装机容量6975千瓦。除首要向香港供水外,工程还灌溉沿线农田1189万亩,排涝农田062万亩,向深圳镇供应生活用水每年73万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从工程的组织上看,工程总指挥部总指挥曾光,副总指挥连维、黄志强、肖锋(后期参加)。总工程师陈国干。工程总指挥部的职能部门设政治部、办公室、工务科、计划科、机电科、质检科、供应科、财务科等。总指挥部下设4个工区,即深圳工区、凤岗工区、塘马工区和桥头工区。工区下设工段,负责具体施工。1965年1月,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成立,随后参加了全线联合试运转工作。1965年2月27日,东深供水灌溉工程总指挥部正式向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移交工程。从工程的实施来看,工程采取现场设计和施工密切配合,广州动员了知识青年,东莞、宝安、惠阳动员了农民,沿工程沿线全面铺开。全国14个省、市及广东省近百家工厂赶制各种机电设备,调给物资,交通部门积极配合运输。经过紧张施工,并克服多次台风暴雨的困难,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包括240万立方米土石方和10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在内的全部建筑安装工程,使用经费3584万元。与初期拟定投资总额3228万相较有一定的增加。其中建筑工程255758万元,安装工程11756万元,设备价值57383万元,其他费用33497万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1965年2月,东深工程经验收委员会验收,获得的评价为:“工程规划是对头的,设计标准是符合国家要求的,施工质量是良好的,机电设备,除雁田抽水站3台电动机是1961年制造的库存产品质量较差外,其余全部都是优良产品。整个工程质量是良好的,达到了建设工程目的和要求”。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2月7日,香港工务司邬利德等3人参观东深工程后,邬利德表示这个工程是第一流的头脑设计出来的,对我国制造机电设备很赞赏,对高速度良好质量建成工程表示敬佩。《我就向香港供水事给我驻印尼使馆及我驻英国代办处的通告电、广东省委外办和省水利电力厅关于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仪式情况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2019-05。2月27日,广东省在东莞塘头厦举行《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礼》,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了两面“引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的锦旗。3月1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在深圳水库红楼为供水香港举行开闸放水仪式,按供水协议向香港供水。在仪式上,邬利德又一再表示,他不能理解我们如何能够在一年内建成这样规模的工程,并且说,这个工程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保险公司,对香港有很大的价值。《我就向香港供水事给我驻印尼使馆及我驻英国代办处的通告电、广东省委外办和省水利电力厅关于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仪式情况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号:110-02019-05。

  自东深工程初期工程竣工后,工程运转正常,设备完好。但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深圳特区的设立与发展也是东深工程一再扩建的动因之一。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共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1979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省革委会决定,将深圳市由省、地双重领导的体制改为地区一级省直辖市,直属省领导。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160页。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和南山三个区。1981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升格同广州市一样的建制(副省级)。王若兵主编:《深圳市水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页。1982年12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属深圳市领导。宝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安县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2010年5月,中央批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面积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

  (二)东深工程一期扩建

  东深工程扩建的直接原因是1973年港英当局正式要求1974~1979年的供水量由9550万立方米增加到168亿立方米。根据1964年4月双方协定,初期工程每年向香港供水6820万立方米。但是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供水量逐步上升。1967年,年供水量为7638万立方米,1972年,年供水量达8182万立方米。从人口数据上看,1972年香港人口达到411万多人,生产总值为303亿港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一期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深圳水库扩建钢管以及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和新开河扩建两部分。1973年11月5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扩建工程处”成立,主要负责深圳水库扩建供水钢管。1976年3月21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主要负责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扩建工程。一期扩建深圳水库供水钢管工程,完成总投资35142万元,于1975年12月底完成,实际投产时间为1976年10月。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一期扩建工程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和新开河工程于1978年9月完成,完成总投资113235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70465万元,设备价值15092万元,其他费用7678万元,给地方补水节电费用200万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从一期扩建工程的成效上看,一期扩建工程共增加抽水机7台,安装总台数达40台,装机容量8805千瓦,完成工程量土石方50万立方米,混凝土12万立方米,使用工程费1483万元,对香港年供水能力增至168亿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三)东深工程二期扩建

  二期扩建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香港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果。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万多人,生产总值达到1070亿港元。港英当局虽然采取了增建贮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厂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东深供水费高6倍,水源仍不足。因此,港英当局再次提出增建供水要求。1980年5月14日,双方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补充协议》。《协议》规定:自1983~1984年度供水22亿立方米开始,逐年递增3000~3500万立方米,到1994年~1995年度达到年供水量62亿立方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为了保证该协议的顺利实施,必须进行第二期扩建工程。

  为保证二期扩建工程的顺利开展,广东省成立东江—深圳二期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刘田夫(副省长),副组长:刘俊杰(副省长)、魏麟基,成员:申田、冯志仁、谢均。1980年6月4日和9日,深圳市委两次召开市属各单位会议,讨论二期扩建工程筹建及施工有关问题。《关于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第二期扩建(深圳段)施工筹建会议纪要(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日)》,深圳市档案馆藏,深革发【1980】291号。会议讨论了关于工程施工人员的生活供应问题、关于工程施工人员边防治安管理工作、关于扩建工程临时占用和永久占用黄贝岭大队土地问题等,提出:东深供水二期扩建工程应对深圳市供水有足够的考虑,应充分考虑到深圳市建成,城市人口猛增的长远供水问题,要确保深圳市区和特区今后的用水。1981年1月15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二期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二期扩建工程根据边供水、边施工、边扩大供水的特点安排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包括:深圳水库输水系统及加固扩建工程、扩建各级抽水站新厂房工程、东江抽水站枢纽工程、供水渠道与河道扩挖工程、机电安装工程五部分内容。

  从二期扩建工程的成效上看,自1981~1987年,二期扩建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为:开挖土石方30214万立方米,回填土方7826万立方米,砌石方967万立方米,混凝土2678万立方米。完成工程总投资269858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1160482亿元,安装工程71940万元,设备价值179551万元,其他费用1286614亿元。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4~65页。二期扩建工程的特点是不仅要在施工期间继续供水,还要逐年增加供水量,而且必须不影响沿线农田灌溉,二期扩建工程使对香港供水能力达到初期工程的9倍。施工期间对香港供水量不断增加。1987年,年供水量达432亿立方米,超过1980年5月签订的供水补充协议的水平。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四)东深工程三期扩建

  三期扩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行的。这次扩建既是香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987年12月,粤港双方在商谈1989~1995年增加供水问题,港英当局提出1995年以后继续每年增加供水量。1989年12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政府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的协议》签订。协议确定对港供水量由1995年的66亿立方米逐年增加,到2008年达11亿立方米。根据1989年的供水协议,水价是由广东省与香港两地政府协商决定,调幅是根据运作费用的加幅,并考虑到粤港两地的有关物价指数,以及港币对人民币的汇价变动。在香港要求增加供水量的同时,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与发展,深圳市同样提出了增加供水的要求。1983年,深圳市政府致函广东省水利厅,要求增辟水源,增加长期年供水量4亿立方米。加上原有的9300万立方米,合计年供水量493亿立方米。《四十年回眸:东深建设工程》,2004年7月9日《广东科技报》。三期扩建工程路线长,工程量大,工期短,要求边供水边施工。工程由广东省水利水电厅实行总承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施工办法,经过3年4个月,实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质、安全,提前一年完成”的要求。这期扩建工程的措施包括,全面扩建河渠614公里,新建隧洞642公里,抽水站6座总装机33台共48950千瓦,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3200千瓦以及相应输变电工程,年供水能力达1743亿立方米,相当于首期工程供水能力的10倍。《四十年回眸:东深建设工程》,2004年7月9日《广东科技报》。向香港年供水能力为11亿立方米,向深圳年供水能力为493亿立方米,沿线农田灌溉用水15亿立方米。

  此外,2000年8月28日~2003年6月28日,东深工程实施了供水改造工程。此次供水改造工程与前三次扩建工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三次扩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向香港、深圳等地供水总量,而此次改造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水质,实现“清污分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深工程供水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部分水体受到污染。“为彻底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经规划论证,立项审查,并报国家计委批准,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根本性改造,建设专用输水系统,实现清污分流,改善供水水质,并同时适当增加供水能力,解决深圳和东莞沿线地区用水需求。”《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全长517公里,总投资49亿元,年设计总供水能力2373亿立方米。改造工程封闭式输水系统长约52公里,设计提水总扬程7025米,主要建筑物包括:供水泵站3座、渡槽3座(39公里)、无压隧洞7座(145公里)、有压输水箱涵99公里、无压输水明槽、箱涵和涵洞104公里、人工渠道改造91公里、分水建筑物36座。工程设计总体布置合理,系统功能完善,实现了“清污分流”和扩大供水规模的目的。工程高效、优质建成投产,为香港、深圳和东莞地区2000万人口和19000亿生产总值提供了水安全保障。《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人民网,

  三、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史意义

  自1965年3月东深工程开始向香港供水至今已近50年,历经3次扩建、一次改造,在共和国史上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工程初期工程使用的是周恩来总理亲批的对外援助专项资金,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命之水。东深工程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紧密联系的枢纽,是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见证。在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之际,透过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可以深切体味以下几点历史意义。

  第一,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体现了祖国始终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很多香港知名人士都高度评价东深工程,一致认为没有东深供水工程,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每任港督到任不久,总要到东深供水工程去拜会一番。《总理拍板东江解港水荒》,2011年10月21日香港《文汇报》。香港水务署官员多次视察东深工程,香港环保组织“地球之友”也一再举办“饮水思源·东江行”等活动。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是“政治水”也是“经济水”,关乎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大局。这和内地向香港供电、供应鲜活物资等“挺港”措施都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密不可分的血脉联系。“供水香港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首要任务”,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珠三角地区人民为保证优先向港供水做出了历史贡献。1963年前后,受旱灾所困的不止于香港市民。从1962年9月起至1963年6月7日止,宝安全县无雨,造成水田龟裂,河流干涸,受旱水田33万亩,当年粮食减产73万担。《宝安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而中国政府为照顾香港、九龙居民的用水困难,花费3584万元,兴建东深工程为香港、九龙供水。此外,在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保持低水价13年不变。内地向香港供水,是“象征性地按每立方米01元人民币计费,这种远低于成本的收费,使东深供水局成为需要财政补贴的事业性单位”。《关于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情况的报告(1994年3月22日)》,中国水利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水利年鉴1995》,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低价水费一直持续到1977年。为确保供水水质,广东省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出台《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东深供水工程水质保护规定》等保护性法例。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为香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香港的繁荣提供了机遇。从东深工程到港珠澳大桥,再到深圳前海的发展都体现了香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画面。

  第三,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体现了中央始终是从有利于香港和国家发展的两个大局来处理香港问题和香港工作的。不论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还是“一国两制”方针都不是权宜之计,都是为了香港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领导人在涉港问题上的高瞻远瞩和大局观念还是受到两地人民的赞扬和肯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贯彻下,在中央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东深工程必定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内地与香港的联系必定越来也紧密,祖国和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时代楷模观后感篇8

  许多人知道,供港水用的是东江水,可香港不在东江流域,如何引东江水至香港?这就不得不提一项巨大的输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50多年来,它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莞地区的加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在这场自1964年开始的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数以万计的建设者艰苦奋战,开山劈岭、凿洞架桥。规模宏大的东深供水工程,将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统。

  “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的口号。经过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东深供水工程让传唱一时的民谣“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无水荒”成了历史。东深供水工程已经成为香港及工程沿线深圳和东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对香港的繁荣稳定举足轻重。

  一泓东江水,浓浓粤港情。通过供水合作、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人员密切往来,粤港两地的相互了解、亲情与互信不断提升,也极大促进了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50余年东江水,映照了粤港两地从血脉相依到互助共融。

推荐访问:建设者 观后感 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