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职》与清代蒙学教育
时间:2022-06-12 08:42:02 浏览次数:次
一、由“小学余裔”到蒙学必读——《弟子职》在清代蒙学教育中地位的转变
自宋代朱熹将《弟子职》归入“小学余裔”之中并亲自参与编订《弟子职》相关的蒙学教材之后,《弟子职》开始作为蒙学读物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
一些元儒受朱熹影响接受了《弟子职》为蒙学读物的事实,然而元代的私塾却并不一定会将《弟子职》作为教材运用于蒙学教育。以《程氏读书分年日程》为例。
元代程端礼的《程氏读书分年日程》是一部记载元代家塾读书日程的著作,其中对于童子在“小学”阶段应读之书作了详细规定:
八岁未入学之前,读《性理字训》。自八岁入学之后,读《小学》书正文。《小学》书毕,次读《大学经传》正文,次读《论语》正文,次读《孟子》正文,次读《中庸》正
文,次读《孝经刊误》,次读《易》正文,次读《书》正文,次读《仪礼》并《礼记》正文,次读《周礼》正文,次读《春秋经》并三《传》正文,前八岁约用六七年之功,则十
五岁前《小学》书、《四书》诸经正文,可以尽毕。
《程氏读书分年日程》是元代家塾教育成果的代表,从《程氏读书分年日程》列举的小学必读书目来看,主要有:《小学》、《大学经传》、《论语》、《孟子》、《中庸》
、《孝经刊误》等等,《弟子职》并未被列入到小学必读书目之中。可见虽然有些元儒已经逐渐认识到《弟子职》在蒙学教育中的巨大价值,但是《弟子职》并未作为“教材”在
元代的私塾中得到运用,只是被一些理学家所提倡。
《弟子职》在明代初期的蒙学教育中的处境和元代基本相似,虽然明代学者朱长春认为:“《弟子职》,韵格相协,便于儿童诵读”①。然而,从笔者掌握的关于明代蒙学教
材的研究资料来看,并没有关于《弟子职》在明代初期私塾蒙学教育中用作“教材”的记载,现今有关明代蒙学教材的研究也没有提到《弟子职》。
因此笔者认为,在清代以前,《弟子职》虽由朱熹倡导归入“小学”之中,但也只是“小学之支流余裔”,虽然不断有学者认识到《弟子职》在蒙学教育中的价值,但是《弟
子职》似乎并没有在私塾蒙学教育中得到运用。传统的私塾蒙学教育仍然是以《三字经》、《百家姓》、《小学》等作为蒙学教材。
《弟子职》真正在私塾蒙学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应是在清代。
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些私塾就将《弟子职》作为规范悬于私塾之中,用于鞭策学生。私塾启蒙教育也在童子初进学学习时,加入了各种基本应对礼仪以及《弟子职》的学
习。
明末清初山左大儒张尔岐在其《嵩庵闲话》卷一中对当时的私塾教学情况有描述:
臣治县建为学舍,左右想向,中设四堂,前后为门,左右为塾。以笃实长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序行道出入,每食时至日夕亦如之。次为习礼。堂中绘陈祥道、杨复礼图,
曰接子礼,曰童子礼,曰士相见礼,曰婚礼,曰子事父母礼,曰妇事舅姑礼,曰祀先礼,曰射礼。立一师掌之,诸童子进学即率见先生,习升降拜揖坐立之节,随授一图,指示壁
画,令其通晓,间令展习以辨杂服,又次为句读。堂内榜《管氏•弟子职》,亦列数图示之,日讲一图。次以《孝经》、《小学》教之句读,令其粗熟,仍为讲说文义,约之人身
。
从上可知,私塾中不仅悬挂有《弟子职》全文,用图的方式加以标注,先生还会对根据图示对《弟子职》进行讲解,讲解的次序甚至在《孝经》、《小学》之前。
到了清代,《弟子职》更成为家塾蒙学教育必备之书,清代学者洪亮吉提到在家塾蒙学曾经使用过《弟子职》一书,洪亮吉《弟子职笺释序》言:
余少习是书,凡子弟入塾皆以是书为始。
清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学者王筠之所以注释《弟子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塾训蒙的需要,其《弟子职正音序》言:
以为家塾训蒙之用焉。
从清人庄述祖的《弟子职集解序》看,庄述祖编订《弟子职集解》也是为了方面童子蒙学教育使用,其:
《弟子职》在《管子》书。古者家塾教弟子之法。《汉艺文志》附《石渠论》、《尔雅》后,盖以礼家未之采录,故特著之“六艺”。有《说》三篇。今佚。案《别录》有《
子法》、《世子法》、《弟子职记》。弟子事师之仪节,受业之次叙,亦《曲礼》、《少仪》之支流余裔也。……取便童子讲授,故不厌其繁委,昔者吾友论之详矣。兹弗复云。
到了清代中后期,不仅是家塾,在一些义塾教育中也加入了对《弟子职》的学习。龙启瑞的《小学义塾规条》②中提到的童子入学初学习的“小学诗”中就有《弟子职》:
塾中功课,未识字者先识方字一二百,即授小学诗(新刻《续神童诗》,为人道理都已说到,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续千家诗》及《孝经》、《弟子职》、《小儿语》各种,
如有余力皆可接读。其每日讲说,则以学堂日记、学堂讲语为最)。务须尽二月内训毕一二本,细与讲说,一面恳切训诲,教以身体力行,照所读之书做人,方不差误。午后把笔
学写格言仿本百字,每傍晚必讲说做人道理二三则,使之互相覈讲。每日天明即起,必先在父母前揖禀,洒扫家庭内外,然后入塾。无父母者必向祖位前拜禀,洒扫一例。到塾时
先于圣位前、先生前谒礼,然后轮流洒扫,整几拂案。读书听训,须静寂无哗,不得多言喧闹,须端正,切戒歪斜。每归用膳,总须为父母捧粥饭各一次,晚归必向父母兄长伯叔
姑婶前作揖叫应,无父母者亦令其向家堂祖先位前作揖告归。……(每早起时必须叫应各尊长兄弟,路中或遇尊长必拱手叫应,肃立。尊长至,虽坐必起立)。
清代蒙学教育主要由义学、舍学以及私塾三中形式承担。其中私塾与义学在清蒙学教育中又更加重要。“清代州县学与国子监,既都有名无实,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
方,最基本的便在私人设立的学塾,高一点的便是书院了……”③。《弟子职》能够成为私塾以及义塾中教育学生的教材,说明《弟子职》成为了清代主要的蒙学教材之一,受到
清人重视。
二、《弟子职》在清代蒙学教育中地位转变的原因
从蒙学教育中的“支流余裔”到主要而正式的蒙学教材,为何《弟子职》在清代蒙学教育中如此受到推崇呢?究其原因,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清代蒙学教育性质的变化
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识字明理,宋代以后受程朱理学教育观念影响,蒙学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伦理道德的教育,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纠正社会风俗。私塾蒙学教育逐
渐成为统治者、知识分子推行教化,纠正风俗的一种工具。
1.明清交替之际,中国正处于“天崩地裂”之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探索为学之道时始注重对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希望通过正人以正社会风俗。朱熹“洒扫应对进退”的伦
理蒙学教育观被再次提出并运用在当时的私塾教育中。陆世仪认为“洒扫应对进退,此真弟子事。自世俗习于侈靡,一切以仆隶当之,此理不讲久矣”。④顾炎武也提出“日弊世
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阙矣。百年必世养之而不足,一朝一夕败之而有余”⑤。顾氏还认为“……窃以为圣人之道,下
学上达之方,其行在孝弟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诗》、《书》、《三礼》、《周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
刑法,其所著之书,皆以为拨乱反正,移风易俗,以驯致乎治平之用……”。⑥
2.清初程朱理学思想仍占居主导地位,统治者对朱熹等理学家所提倡的“洒扫应对进退”的伦理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希望通过教化“以正人心,以厚风俗”⑦。
朱熹曾经取《弟子职》、《曲礼》等书编定《小学》。清圣祖康熙就十分推崇《小学》,自己在幼年时期也学习此书,还将《小学》规定为士子必读和常读之书。
故小学之法,求其参酌至当者,莫如朱子所辑一书,盖取古昔圣贤教人为学之言,而参之以《曲礼》、《少仪》、《内则》之文,与前言往行合以成编。其内篇则所以培其根
也,其外篇则所以达其支也,而其大义之所存,则主于教敬。……朕自冲龄,即已披览服习,尝以为学者苟能身体而力行之,则诚下学上达之功,实与《大学》相为表里,不仅为
初学佔课读之书而已。近代以来,有司不以之校士,士子不以之诵习,简帙虽存,束之高阁,朕每切于怀,于是特颁谕旨,著为令申,俾天下士子于经书制举业之外,兼习是书,
有司临试兼以命题课艺。庶几天下学者,诵其言,习其行,敦其事于日用居处,极其理于修己治人,近之尽乎人伦,精之通乎性命,静以淑其身,动以措之世,人才盛而风俗淳,
端在是矣。⑧
清世宗时候更是刊行《小学》,希望其能有利于教化风俗:
古者八岁而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之义,俾童而习之,以养其德性。其说散见经传,朱子采集为《小学》一书,所以示人教学之方,而有以为正心修身
之本,其言约,其理该,盖《六经》、《四子》、《性理》诸书之阶梯也。……当日未经刊刻行,朕敬承皇考遗志,特命校对授梓,以资肄习。读者宜知纲常伦纪之当崇,视听言
动之当谨,与夫嘉言懿行之当遵循慕效、修其识,自在家庭日用之常经……子弟之习,于是而淳,教化之原,于是而备。⑨
上行下效,一个地方风俗好坏也成为评价官吏的标准,清代的各级官吏也十分注意“化民成俗”,他们积极倡导和设立民间私塾教授人们识字以及为人道理。
3.一些清代学者也认识到《弟子职》对于教化弟子,端正风俗有重要作用。
清代《御定孝经衍义》曾提及《弟子职》蒙学教化的作用:
《弟子职》一篇或四言,五言,六言,皆韵语,句短而音谐。朱子取以入小学,盖以其诵读之易,而便于童而习之也,夫服以旌礼,故必习威仪,而习威仪必自小学始。
清代洪亮吉洪亮吉极力推崇《弟子职》,他认为只有《弟子职》真正传达了孔孟的旨意。洪亮吉还认为三代以前风俗之所以醇厚,就是因为使用《弟子职》、《内则》规范弟
子的言行。魏晋时期风俗的败坏就是源于对弟子要求不严,《弟子职》的“不谨”。
古之教弟子者,纤悉无不至也。在《小戴礼》者曰:《内则》教弟子,所以事父兄。在《管子》杂篇者曰:《弟子职》教弟子,所以事师、长,二者缺一不可。三代以前,国
家风俗之厚,士大夫家法之修,无不由此。孔子之言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问。”孔子之言,则《弟子职》之纲也。子夏氏最
得孔氏之传,故其教门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务。陵夷至战国,风教尽矣。然孟子之言,尚曰“为长者折枝”。……乌乎!风俗之坏盖肇于魏黄初、正始间乎!其上则祖尚玄虚
、描摩《庄》《列》,于是为弟子者,亦相率以跌荡为高,通脱是务,阮籍则居丧食蒸豚矣,胡母辅之,则直呼父字为彦国矣。弟子之绳检尽去,而天下之风俗随之。于是刘石入
中国,而怀愍皆下堂,百年之中,四海鼎沸,其不至于为禽兽者,仅仅一间耳。《弟子职》不谨之害,一至此乎?盖弟子者,成人之基也;成人者,一乡一国所取法也。正弟子,
方可以正成人矣;成人正,方可以正一乡一国及天下矣。语有之: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圣人又岂好为此委屈烦重以苦弟子哉!观三代之风俗如彼,魏晋之风俗如此,亦可以
憬然悟矣。
(二).清代蒙学教育方式的变化
清代私塾蒙学教育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行为礼仪的培养。各种私塾都有严格而完备的学规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生活。学生在入学之初接触的就是“洒扫进退应对”的学习,日常
的读书识字生活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规则,做到行止有度。
光绪十八年的一个私塾条约中:
启馆之日,先由塾主整肃衣冠,引导各师行谒圣礼,继引诸徒排班谒圣,按斋拜师,然后由塾主行宾主礼……诸生务先敦行,凡进退起立,一切礼仪,悉听师长训诲。
道光二十七年(1847)龙启瑞的《家塾课程》中把《弟子职》与《小学》一起作为私塾规范礼仪的准则⑩:
早起,少长以序,入塾拜先师神座,毕,谒拜师长,请安毕(应对进退礼节,以《管子•弟子职》、朱子《小学》为主),理昨日生书、带温书一卷,背。上生书,师长先依
经讲解逐字实义。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新思想的传入以及对于私塾教育的改革,私塾组建被新式小学取代,这种强调礼教伦理的儿童教育方式也逐渐被新式的综合性的教育方法所取
代,对《弟子职》的研究也渐渐沉寂了。
参考文献:
[1] 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附纲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 张尔岐撰、张翰勳整理.《嵩庵集》附《嵩庵集捃逸》《嵩庵闲话》[M].济南:齐鲁书社,1991.
[5] 王筠.《弟子职正音》附《弟子职》[M]/丛书集成初编第98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刘德权点校.《洪亮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 庄述祖撰附黄彭年撰.《弟子职集解》附《句读》、《考证》及《补音》[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12册.光绪十四年(1888)江苏书局刻本.
[8] 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9]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10]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1]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 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3] 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注解
① 黄彭年《弟子职考证》,引自庄述祖撰附黄彭年撰.《弟子职集解》附《句读》、《考证》及《补音》[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12册.光绪十四年(1888)江苏书
局刻本,页274.
②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页89.
③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页425.
④ 陆世仪《小学类》,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上)》[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页131.
⑤ 顾炎武《与人书》》,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上)》[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页240.
⑥ 顾炎武《答友人论学书》,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上)》[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页241.
⑦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七,学校四,直省乡党之学.
⑧ 清圣祖《小学课士说》,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中)》[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页245.
⑨ 清世宗《小学序》,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中)》[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页366.
⑩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页85.
- 上一篇:两汉童蒙教育
- 下一篇:法国教育科学研究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