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思想汇报 >

《拾遗记》中体现的道教思想

时间:2022-06-09 16:42:02  浏览次数:

摘 要:《拾遗记》充分充分体现了,祈求长生、修道成仙、求取丹药、孝道等道教思想,本文试浅析之。

关键词:《拾遗记》;长生;成仙;丹药;孝道

《拾遗记》之所以有浓重的道教意识,不得不说它的作者王嘉,王嘉的生年已无法考证,卒年李剑国先生在《唐前志怪小说史》中推测最早死于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晋书》记载: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1]2496

《云笈七签》记载: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久在于东阳谷口,携弟子登崖穴处。御六气,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颜色日少。苻坚累征不就。坚寻大举南征,以弟融为大将军,遣人问嘉。曰:“金坚火强”。仍乘使者马,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因坠其衣裳,奔马而还,踞床而不言。坚又不解,更遣人问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坚欣然以为吉征。明年岁在癸末,坚大败于寿春,遂亡秦国,是殃在末年也。以秦居西为金,晋都南为火,火能烁金也。嘉寻移嵩高山。姚苌定长安,问嘉:朕应九五不?嘉曰:略当得。苌大怒曰:小道士答朕不恭。有司奏诛嘉及二弟子。苌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日。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枚。苌寻亡。[2]790

任继愈在论述道楼观道派的时候说:

楼观派自北周武帝始,历隋至唐初,一直是北方最大的道派。其传授系统为:郑履道—梁谌—王嘉—孙彻—马俭……[3]69

从以上材料可知,王嘉是一个道士,追求修道成仙,会谶纬之学,能预测未来,他写的《拾遗记》充满道教思想就不足为奇了。

任继愈认为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实践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的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4]1既然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便把老子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钟肇鹏认为: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5]385下面我们看《拾遗记》中是怎样记述老子的。

老聃在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帏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耳出于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聃共谈天地之术。及聃退迹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术,四海名士,莫不争致。五老即五方之精也。[6]79

这里与老子交往的人“瞳子皆方”,齐治平注释说:“《神仙传》李根两目瞳子皆方。又引《仙经》云:‘八百岁则瞳子方。’”[7]79和老子交往的都是神仙,那老子也绝非一般人。

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黑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蝌蚪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蝶,编以金绳,贮以玉函。昼夜精勤,行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递钻脑骨取髓,代为膏烛。及髓血皆竭,探怀中玉管中有丹药之屑,以涂其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紊,存五千言。”及至功成功毕,二人亦不知所往。[8]80

刘育霞认为:“这段文字与王浮《老子化胡经》思想主旨同出一辙。浮提之国为佛教圣地,善书之人为佛教僧人。即使他们如何精通书法、富于变化,也不过才给老子做了帮手,辅佐老子创作《道德经》,尊道抑佛思想显而易见。”[9]292

道教经典中有很多关于追求长生不死成仙的记载,《太平经》曰:“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10]222“时见宠荣,复贪得长游,复贪得神仙,复贪得不死位,复贪使众神,是善人之贫也。”[11]538葛洪认为:“天下悠悠,皆可长生也,患于犹豫,故不成耳。”[12]287换句话说葛洪认为人只要去做,便可以成仙。西汉的陆贾认为求仙者是这样做的:“苦身劳形,入深山,求神仙,弃二亲,捐骨肉,绝五谷,废诗书,背天地之宝,求不死之道。” [13]16

在《拾遗记》中追求长生成仙的例子比比皆是。《拾遗记》卷一炎帝神农记载:“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14]5卷一轩辕黄帝中说:“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两百年更生。”[15]9卷一少昊记载“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16]13卷一记载:“溟海之北,有勃鞮之国。人皆衣羽毛,无翼而飞,日中无影,寿千岁 ” ,“韩终采药四言诗曰:‘闇河之桂,实如大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17]17卷一:“今苍梧之外,山人采药,时有得青石,圆洁如珠,服之不死,带者身轻。故仙人方回《游南岳七言赞》:‘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18] 28卷二,记载周昭王即位二十年的时候,梦到一个羽人,他向羽人求“上仙之术”,羽人说他“精智未开”,最终,在昭王“却膳撤乐”后,他得到了“续脉明丸”、“补血精散”,这种药“王以涂足,则飞天地万里之外,如游咫尺之内。有得服之,后天而死。”[19]54鲁僖公记载晋人“种仁寿木,木似柏而枝长柔软,其花堪食,故《吕氏春秋》云:‘木之美者,有仁寿之花焉。’”[20] 69燕昭王四年:“召其臣甘需曰:‘寡人志于仙道,欲学长生久视之法’”[21] 93卷四直接说:“始皇好神仙之事。”[22]101孝惠帝二年,写到了“寿不可测”的泥离之国的人。[23]113卷五写了:“天汉二年,渠搜国之西,有祈沦之国。其俗淳和,人寿三百岁。有寿木之林,一树千寻,日月为之隐蔽。若经憩此木下,皆不死不病。或有泛海越山来会其国,归怀其叶者,则终身不老。”[24]123写昭帝时,写到了倒生菱,其实食之不老。写宣帝时,写到了背明之国,其国:“五谷皆良,食之后天而死。……有翻形稻,言食者死而更生,夭而有寿;有明清稻,食者延年也;……有倾离豆,言其豆见日,叶垂覆地,食者不老不疾。有延精麦,延寿益气;……苣蕂也,食之延寿。”[25]132后汉卷写明帝时,写到了“穹窿”瓜和巨桃核。“父老云:‘昔道士从蓬莱山得此瓜,四劫一实,西王母遗于此地,世代遐绝,其实颇在。’”又说:“巨桃霜下结花,隆暑方热,亦云仙人所食。”皇后说:“王母之桃,王公之瓜,可得而食,吾万岁矣,安可植乎?”[26]141灵帝在裸游馆避暑,饮宴,他说:“使万岁如此,则上仙也。”[27]145他认为淫荡的生活便是神仙的生活,这种想法虽然不对,但它也反应了人们对成仙的追求。卷七写到明石鸡时,引出了道士云:“昔仙人桐君采石,入穴数里,得丹石鸡,舂碎为药,服之者令人有生气,后天而死。”[28]167不仅仅这些,卷十在介绍仙山时,也提到了众多长寿的人或者是可以令人长寿的事物。

追求长生成仙有更简便的方法,随仙人而去或祈求仙人给仙丹。卷三,周穆王三十六年,记载了西王母乘辇而来。这卷还记载了,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瀛洲欢哥之后,“驾升云而去”[29]66昭王九年,王“思诛神异。有谷将子,学道之人也,言于王曰‘西王母将来游,必语虚无之术’”,果然,西王母不到一年就来了,昭王向西王母,求神丹,西王母没给。[30]97

人们一直企盼着成仙,那神仙在哪呢?卷一写到丹丘之国时提到三座仙山:“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31]20卷十,介绍了八座仙山,作者大致介绍了仙山的模样,有什么人居住,山的四周有什么,山上什么物产,或者和山有联系的人物、典故。仅以昆仑山

为例:

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有云色,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四面有风,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四面风者,言东南西北一时俱起也。又有祛尘之风,若衣服尘污者,风至吹之,衣则净如涣濯。甘露濛濛似雾,著草木则滴沥如珠。亦有朱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朱雪洒焉;以瑶器承之,如饴。昆仑山者,西方曰须弥山,对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层,第六层有五色玉树,荫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烛。第三层有何穗,一株满车。有瓜如桂,有奈冬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股轻柔能腾虚也。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寸,有四翼,万岁则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层山形渐小狭,下有芝田蕙圃,皆数百顷,群仙种耨焉。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最下层有流精霄阙,直上四十丈。东有风云雨师阙。南有丹密云,望之如丹色,丹云四垂周密。西有螭潭,多龙螭,皆白色,千岁一蜕其五脏。此潭左侧有五色石,皆云是白螭肠化成此石。有琅玕璆琳之玉,煎可以为脂。北有珍林别出,折枝相扣,音声和韵。九河分流。南有赤陂红波,千劫一竭,千劫水乃更生也。[32]221-222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孝的思想。《太平经》中说“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并强调“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33]405-406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引《玉钤经》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34]53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拾遗记》中便记载了孝子和孝养之国。孝子曹曾:“家财巨亿,事亲尽礼,日用三牲之养,一味不亏于是。不先亲而食新味也。为客于人家,得新味则含怀而归。不畜鸡犬,言喧嚣惊动于亲老。时亢旱,井池皆竭。母思甘清之水,曾跪而操瓶,则甘泉自涌,清美于常。”[35]157卷一:“翼州之西二万里,有孝养之国。其俗人年三百岁,而织茅为衣,即《尚书》:’岛夷卉服’之类也。死,葬之中野,百鸟衔土为坟,群兽为之掘穴,不封不树。有亲死者,克木为影,视之如生。”[36]29卷四燕昭王八年,卢扶国:“人皆三百岁,结草为衣,是谓卉服,至死不老,咸知孝让。登寿百岁以上,相敬如至亲之礼。死葬于野外,以香木灵草瘞掩其尸。闾里助送,号泣之音,动于林谷,溪源为之止流,春木为之改色。居丧水浆不入于口,至死者骨为尘埃,然后乃食。”[37]95中国人讲求“百善孝为先”,这些描写虽有夸大不实之处,但也充分体现了孝的理念。

鲁迅先生认为《拾遗记》“文笔颇靡丽,而事皆诞谩无实,”[38]35这种特点是和它反应的道教思想有关的。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4]任继愈.道教史[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8] 王嘉.拾遗记[M].萧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刘育霞.魏晋南北朝道学与文学[D].山东:山东大学,2012.

[10][11] 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陆贾.新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4]-[32] 王嘉.拾遗记[M].萧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33]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5]-[37]王嘉.拾遗记[M].萧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3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孔月磊(1987.2—), 男 , 河南开封人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生, 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推荐访问:道教 拾遗 体现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