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思想汇报 >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探悉

时间:2022-06-12 09:21:02  浏览次数:

zoޛ)j馟i�M7O6Myӭ6m6_i}iv饨ky评价。即道德判断应以具体境遇下个人行为最后的经验效果为标准。海萨尼证明,与准则功利主义相比,行为功利主义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简洁,不需要复杂的判断就能直接导向最大化社会福利。但他同时认为,准则功利主义能比行为功利主义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简单地说,一个遵循准则功利主义的社会将能够选择道德准则,使得利他主义得以存在。很显然,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利他主义和道德的时候,社会分工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3]。

三、功利主义使得了个人主义蔚为大观

功利主义产生于十八世纪,在十九世纪蔚为大观。它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去追求自身认为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为了现世的享受,而非永生的超脱。这种幸福包含了新兴资产阶级所企求的一切:财产、健康、地位、尊重、学识。而当时的欧洲社会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革命正慢慢的影响更多的民众。作为新一代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顺历史潮流而动(当然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大胆的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信通过劳动和冒险精神能够创造财富。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阶层,他们需要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代表了时代的气质,即是进取。这种时代气质要求张显个人价值,对人的适当追求予以满足,尊重个人的创造性。正是伴随着这种学说的兴起,个人主义蔚为大观,宣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呼声很快的影响到教育的领域,自此形成了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论争。

但是这种学说却并不是反对社会,相反,它要起个体积极的融入到社会中,提倡个性的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个人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托。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认为完整和健康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立体性的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寻求财富和尊重,社会也给个人的世俗满足以机会。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育从死气沉沉的旧式的、经院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要求培养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资本主义人才,要求积极地融入现实生活,这是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的要求,是这些新式人才开拓创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学究式的、腐朽的宗教知识;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学生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的理解能力。

四、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功利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年轻时代正逢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全盛时期。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不是功利主义?首先,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使得社会更加完善的工具“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应生活事务的过程”[4]。这里的有机体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个人。个人的完善既是“完美生活”,也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怎么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不只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而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生活”。[5] 这里完美的标准是“运用我们一切能力使对人对己最为有益”[6]。这样看来,斯宾塞是着眼于人的幸福,认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是教育应尽的义务”[7]。他同时认为,为了完美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概括一切特殊问题的普遍问题,是在各方面、各种情况下正确地指导行为使合乎准则”[8],这些准则即是关乎个人幸福的,也是关乎社会福利的。所以他的观点他的教育理论既是行为功利主义,又是准则功利主义。

五、功利主义是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的根基

1.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内容

以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有必要把完美生活作为要达成的目的放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使得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他认为,首先要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排列开来“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接见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先贤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9]。依此来开展教育活动。再通过大量篇幅的论述针对这些活动,应该教授什么样的知识,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如何教授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他对各种知识进行了选择和类比,目的在于剔出过去腐朽和陈旧的知识,最后鲜明地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10]同样以自己的功利主义观,进化论思想,官能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根基,斯宾塞还论证了自己智育、体育、德育思想。

在培养目标上,斯宾塞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不再注重于牧师、哲学家、社会的上层领导阶级,而是普通的民众,是更多数的新兴资产阶级。他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开创精神,能够创造财富,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生活品味,身体健壮,在各个方面游刃有余的人,而不是上帝虔诚的奴仆的人。他教育的世俗性很强,这也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由宗教向世俗、从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斯宾塞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2.他的教育思想的价值

2.1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随着知识的增多,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选择的意义不在于他先人一步,更重要的是自此以后,人们开始用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他提出“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职责进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时“这种检验,过去从来没有全部运用过,连部分运用都少见,而且也是模糊的半意识地运用”,“现在应该有意识地、按步骤地在所有情况下加以运用”[11]。也正是因为他能对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智育、德育、体育的划分,并归纳了了各自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提出了一些各自的教育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也是深植于他的进化论思想之中,是他当时所认为的最科学的教育原则。

2.2在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之争,是历来教育家论证的焦点。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本省是传递文化的活动,“个人本位”与 “社会本位”之争实际上是传递什么文化和怎样传递文化之争。前者着眼于个人价值选择文化和传递文化的方法;后者的抉择着眼于社会价值 [12]。个人和社会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利益的冲突,但是,这种思考问题的两分法已经阻碍了教育理论的健康发展。杜威以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对这种划分做作了调和,他认为,学校就是一个社会,教育应该在活动中进行,只有活动中的目的,而没有活动之外的目的,因而可以说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不是为了生活,为了生长,为了使经验重组和改造,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长,旧时经验的重组与改造,总之一句话,在做中学。这种理论关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这又造成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注重知识内容的掌握,结果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的下降,素质水平的滑坡。与杜威不同,在斯宾塞的眼中,个人获取最大价值的地方就在社会,只有在社会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满足于个人保全和生存的知识,也有满足个人享受的知识;既有注重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知识,也有完成一个公民应尽义务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生活,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例如斯宾塞在讲解历史这门学科时就强调,:它不是一些帝王的传记,而是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习俗、制度,是为了让我们理解“有组织的事实”,实际照办的礼仪……。另外一个方面,不了解生物学和心理学就无法理解社会学,因为, “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生活现象,都是生活的最复杂的表现,都符合生活的规律”,“解释社会现象只能从个人着手”。我们且不论他的社会观是否正确,这在教育上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教育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个人问题,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个人。只有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以追求人的幸福为根本的教育目的,以人的才智的开发和发挥最大化为目标,这样也就实现了社会的福利,使得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他提出的个人的完美生活又紧密地与社会挂钩,各种知识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个人利用这些知识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

2.3他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人文和科学之争也是教育史上的热点。斯宾塞虽然高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但是,在论述这些科学知识时,他同样注重了这些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从教育的目的上讲,他的科学课程体系正是为了个体的完美生活,他的落脚点是生活,而不是穷究科学的奥秘,也就是说,它是利用科学求善的,而不是求真的。这种关注幸福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使得他的科学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在课程内容上,他既注重知识的利用价值,注重对知识的选择;也注重科学知识对思维的训练,认为只要合理的安排知识的进度和顺序,这样就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判断力;斯宾塞要求学生用理智去判断事物,以科学态度对待事物“人们不单纯根抓权威来接受知识,而日_可以自山地去检验不但如此,通常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出结论科学研究的每一步都要经他判断,在他还没见到一件事的真实性之前,并不要求他接受,这就使他相信自己的本领,如果他的判断、推论正确,那他的信心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一切,他获得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12];对于艺术,他认为,科学是艺术的基础,同时,科学本身具有诗意。

注释:

[1]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p59,商务印书馆,2000转引自http:///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2]斯马特,《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牟文武译.p4,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转引自http:///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3]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斯宾塞,《自传》第一卷,第436页

[5]、 [6] 、[7]、[8] 、[9]、[11],第58-59页

[10]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91页

[12] 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197页

[13]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3]瞿葆奎主编.《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

[4]刘德华.《从斯宾塞的〈教育论〉看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5]唐新川.斯宾塞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其科学教育课程观[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第4期,2004年8月.

[6]刘世民.论斯宾塞教育目的理论的意义和影响[J].四川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1期,1998年1月.

作者简介:张兵(1981—),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推荐访问:探悉 功利 思想 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