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国际博物馆日个人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03-09 15:02:07  浏览次数:

国际博物馆日个人心得体会5篇

国际博物馆日个人心得体会篇1

  博物馆改革运动

  1951年,在正式创立国际博物馆日之前,国际博物馆协会召开名为“博物馆改革运动”的国际博物馆行业会议并讨论“博物馆与教育”的议题。创立国际博物馆日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此次会议所提出的博物馆可访问性框架。

  1977年决议

  1977年,国际博协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会议通过决议并正式确立每年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以联合全球博物馆的雄心壮志和不懈努力并吸引全球公众对博物馆行业的关注。国际博物馆日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博物馆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将增进不同文化与不同国家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以及和平共处。

  确立共同主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参与到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中来,他们也为这项活动的统一性带来了多样性。1992年,国际博协第一次提出设立主题,并确定当年主题为:博物馆与环境。

  确立统一形象

  1997年,国际博协首次发布了国际博物馆日的官方海报,主题为“与非法贩运文物行为进行斗争”。此海报被28个国家所采用。

  强化信息交流

  2011年,国际博物馆日开始采用合作机构机制、口号、网站以及通讯工具,标志着这一纪念日的转折点。从同年起,欧洲博物馆之夜活动得到了国际博协的支持。该活动于每年5月18日前最近的那个周六举行。

国际博物馆日个人心得体会篇2

  中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随后每年均组织纪念国际博物馆日的相关活动。中国博物馆界高度重视国际博物馆日,视之为向公众宣传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契机,希望借此增进公众对博物馆的理解与认同。中国博物馆协会通过网站等手段介绍国际博物馆日的来历,并发布其主题、海报。国家文物局则自1998年开始部署各地开展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内容涵盖博物馆事业的方方面面,并借此契机开展各类相关活动,其中包括悬挂和发放宣传材料,免费、优惠、夜间开放,面向特殊群体的开放活动,展览、讲座、宣传教育、比赛、演出,以及“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等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近年来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越来越借助新媒体技术扩大宣传面,如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博协微信公众号开通。除了官方举办的活动外,私营博物馆也以各种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参与。从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还开启了“主场城市活动”的方式,为搭建公众与博物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综合各方面标准的遴选机制,截至2018年,已有10座中国城市:重庆、广州、沈阳、南宁、济南、南京、石家庄、呼和浩特、北京、上海相继脱颖而出,举办过10届各有特色的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

  中国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整合全国资源,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多元而富有层次,并充分体现出全国性和示范性。同时,主场城市活动还要结合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和本地特点而有所侧重,以凸显鲜明个性。例如2014年主场城市为南京,主会场南京博物院举办的“芳菲流年——中国百年旗袍展”充分展现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其举办的另两场展览“博物馆藏品搭建沟通的桥梁”和“双城记——南京与爱丁堡古城保护成果展”则契合了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的开幕式也很重要。国家文物局领导、主办省市自治区领导、国际博协代表、国外博物馆领导等往往出席开幕式。开幕式还时常用于宣布重大国际合作和重要博物馆事业奖项获奖名单、启动文博界与企业界的新技术合作项目、发布与文博事业相关的影视作品等。例如“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即借2017年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之机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签约。主场城市活动还可能成为创新的契机,例如2018年在上海举办的“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即为中国首次针对博物馆教育的博览会。

  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如今这项事业已经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包括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内的努力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长到现在的5000多家,年参观量近10亿人次,年举办展览2万余个,教育活动20万次。博物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持续显现,已经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全球博物馆共同体的节日,国际博物馆日必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人民对博物馆的认同和理解,推动中国未来形成独特的博物馆传统。

 

 

国际博物馆日个人心得体会篇3

  就在5月18日当天,一场由陕西省文明办、共青团陕西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指导,延长壳牌联合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及陕西知名IP《长安处处有故事》跨界破壁,共同发起的传承文化、聚焦乡村教育的大型公益活动,成为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意义重大的时刻。

  在活动方创作的“国宝有话说”主题短片中,视频将以国宝的形象衍生3个系列趣味短视频,国宝变身主人翁,以第一人称视角表达心中想说的话,用V-POWER赋能社会责任,将目光聚焦在更微观,也更温暖的瞬间。

  当国宝故事被制做成动画的形式,用户可以一边观看学习,一边用趣味的方式了解历史。

  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西安历史文化遗存种类浩繁,从国之重器到精美绝伦的皇家器物,再到市井百姓寻常用度;从气势恢宏的周沣镐两京、秦阿房宫,到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历史文化遗存数量多,等级高,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具备极强的唯一性。

  现代博物馆已经面向公众充分地敞开,除了收藏、研究和展示,还涉及教育、交流,乃至休闲的功能。对于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博物馆如同他们生活轨迹的后花园,使其意识到时间的节奏和生活中那些深远的美。

国际博物馆日个人心得体会篇4

  国际博物馆日的传统由来已久。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博协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让博物馆尽可能地受欢迎,面向广大公众,而非仅仅面向专家或爱好者。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一项建议,要让所有人都能亲近博物馆。该建议阐明了博物馆向所有社会阶层敞开大门,尽可能免费,组织导览参观和媒介活动以受到所有年龄段欢迎的重要性。国际博物馆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意图是创立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向大家提供包含各种活动的免费社交时段,让博物馆在这一天时间内尽可能地具有亲和力。很快,许多博物馆把它当成了自己的重要节日,而国际博协每年会提出一个明确主题,以便众多博物馆围绕共同话题来协调自己的活动。

  从1977年创立这个节日以来,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年,博物馆远没有现在这么受欢迎。从那个年代起,我们得以在国际上观察到两种现象,而正是这两种现象令博物馆为大众所喜爱。第一个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且与我们所说的“新博物馆学”相关:部分博物馆从业人员建议转变博物馆的价值观,依据传统,器物和收藏是博物馆活动的核心。新博物馆学则建议,社会和参观者才是核心,二者应该通过参与项目(展览、活动等)的筹备来扮演更主动的角色(而非仅仅作为参观者),这一点在所谓“生态博物馆”或“乡邻博物馆”中尤其突出。第二个现象更为重要:20世纪80和90年代,市场经济在全球得到发展,营销思维也与此同时被引入博物馆。在此背景之下,新的博物馆从业人员,即营销和广告从业者,逐步开始为博物馆开发新产品,不仅有更具吸引力的临时展览、更明确的传媒政策、新的公众接待服务,还发展了博物馆主题餐厅和商店——此类转变才让博物馆在公众视野里变得更具魅力。全球各地博物馆如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营销逻辑支配,在博物馆数量最多的欧美国家尤其如此。各类临时展览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人们还能在博物馆看到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的其他活动,如:博物馆之夜、影星或歌星到场、辩论、时装秀等。由于临时展览越来越昂贵,某些博物馆学家认为:长远来看,更短时间的、临时性的活动数量可能会超过固定展出。

  如今,我们显然应当结合着上述背景去看待国际博物馆日。这是一场年度全球活动,对于不少博物馆是颇具重要性的活动,而对于某些能够吸引数百万参观者、每年组织几十场各类活动的大型博物馆而言又只是诸多重要活动之一。无论如何,它是有着重要象征意义的活动——因为在全球开展,并且一定程度上把全球所有博物馆联系在一起,表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同属一个整体。

国际博物馆日个人心得体会篇5

  想要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可以从迈进当地博物馆开始。对一座城市来说,博物馆就像一双眼睛,从中能看到城市的灵魂,而西安的这双眼睛,不仅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灵魂,还能看到这个国家的灵魂。

  尤其在文化传承上,博物馆充当了一本绝佳的教材,为人们展示了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之路,这不是仅仅是国家的财富,也是全民的财富,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平等、公平去看待。在所有的流量面前,真正的博物馆应该涉及到所有的人类创造,不是冰冷的,隔绝的,而是温暖的、亲切的。

  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更好的利用博物馆来服务社会?

  博物馆:数千多年历史的“新晋当红”

  对比博物馆承载的漫长文明,博物馆本身却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这个概念也是一个舶来品。最早的博物馆往往是私人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是典型一例。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南通博物院,前身为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私人博物馆。

  博物馆最早的功能,是王权对胜利的陈列,中世纪开始演变为贵族的私人收藏空间,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步成为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此后由政府、基金会和个人进行支持,开始谋求扩大在公众当中的影响力。其传统功能为:收藏保护、陈列展出和教育。随着博物馆自身的演进和公众需求的改变,早期以收藏为核心的“神庙”符号逐步淡化,让位于吸引公众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公共论坛”功能,同时周边文创、智慧服务等功能更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作为“博物馆”在大众传媒里真正蹿红的元年,三大事件标志着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和关注提升到新高度:

  其一,故宫淘宝成为“网红”,“卖萌”周边产品创下10亿销售额,一时间,故宫口红成为了时尚产业的座上宾,改变了文博行业刻板、保守的形象,也随之衍生一系列叫好叫座的文创产品。

  其二,海昏侯墓在考古完成之后的第一时间接触公众,并迅速进入首博,“五色炫曜”展出引起轰动。随后被搬上大荧幕,成为内地首部以海昏侯、以考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同时,南昌投资约8.5亿元打造的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为江西开启了新的文旅时代。

  其三,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B站,头两周内点击量超过70万,豆瓣评分高达9.5分,同时登上大荧幕,其电影版获得7.5分高分评价

  当然,这些事件之所以能够拥有高度话题指数,与现代网络语境下的传播体系密不可分,2017年底央视首次推出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在九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中,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每件宝藏都拥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共同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透过《国家宝藏》的核心元素,我们能够看出节目尝试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媒介,本就具备足够分量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当时赚足了荧幕的眼球。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博物馆 国际 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 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团日活动心得 游博物馆心得 游览国家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800字 博物馆一日游观后感 博物馆游览心得体会 历史博物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