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28 09:54:52 浏览次数:次
摘 要: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öthe)是国内茶园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个体小,隐蔽性强,繁殖迅速,世代重叠严重,已成为当今茶园防控的首要害虫。笔者阐述了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为害方式和发生特点,并对近年来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因此,如何从无公害、绿色防控角度出发,安全、高效的控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减少茶叶产量损失,已成为当前茶园虫害防控的热点问题。为茶树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方法;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395
Advance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Empoasca vitis Göthe in Tea Garden
Shi Qingcai, Li Xiangyang, Chen Zhiwei, Ma Juan, Wan Zhihua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Pesticide and Agricultural Bio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Abstract: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öthe), one of major tea pests in mainland China, grows concealed with small size, accelerated reproduetion and overlapped generations,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serious pest in tea preventio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amage modes an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ea green leafhopper, and primary the main control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from pollution-free and green control perspective, a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ea prevention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leafhoppers population, and reduce the yield loss of tea, which had become a hot issue. So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in the tea gree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Key words: Empoasca vitis Göthe; Prevention Methods; Comprehensive Control
0 引言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如今国内的茶园面积达到了3529.0万hm2,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0%以上,遍及18个省,其主要分布于气候温暖、空气湿润的地区。茶树在生长过程中,极易遭受多种害虫为害,尤其是为害嫩芽部分的害虫,其中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öthe)是主要的害虫之一[1]。假眼小绿叶蝉的若虫、成虫均以刺吸的方式为害幼嫩茶梢,严重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当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应用的化学药剂有茚虫威、溴虫腈、联苯菊酯、啶虫脒等。但由于化学药剂长期单一的使用,不仅对茶叶质量安全有较大影响,而且影响天敌种群生存、繁衍,破坏茶园生物多样性,易引起叶蝉抗药性产生。因此,如何从无公害、绿色防控角度出发,安全、高效的控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减少茶叶产量损失,成为当前茶园防治的热点问题。
1 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为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假眼小绿叶蝉属于同翅目叶蝉科,需经历卵、若虫及成虫3个生长变化阶段。卵状成月牙,约0.8 mm长,0.15 mm宽,起初为乳白色,之后逐渐变绿。叶蝉共有5龄,随虫龄不断增加,由最初的乳白色渐变成淡黄色,最后转为绿色;到第3龄若虫开始慢慢显露翅芽,第5龄时其翅芽可延伸至第5腹节;其成虫从头部至翅端长约3.1~3.8 mm,颜色由淡绿至淡黄色,头冠部位基本上均都有2个绿色斑点,头部前缘均有1对绿圈,也被称为假单眼,复眼呈棕灰色。中胸小盾板上均有白色条带,平直横刻;前翅颜色呈浅黄绿色,前翼末端绿色透明;叶蝉足体同色,但其足胫节端及跗节部位均呈绿色[3]。
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均以刺吸的方式汲取鲜嫩芽梢汁液,其雌虫还会将卵产于嫩梢上,从而阻碍茶树输导组织养分的运输。茶树受害后叶脉变红,叶缘逐渐变黄,整个叶片开始卷曲、枯老,严重时叶缘、叶尖出现红褐焦枯,造成芽叶停止生长,甚至全叶焦枯脱落,从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4]。2011年,唐颢等[5]报道了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爆发时一般会导致夏、秋茶产量显著下降,严重受害时产量损失高达50%,位居国内茶树害虫之首,用于每年的防治费用约占茶树病虫害总防治费用的一半以上。
由于地域、气候差异,每年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代数也各有不同,如在江南茶区可发生9~11代,广东茶区发生11~13代,福建茶区发生11~12代,海南茶区则发生13代以上[6-7]。魏进等[8]对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贵阳1年有2个高峰期,且危害期较长,为5—10月。任菊仕等[9]在湖南省的调查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虫害年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有明显的2个虫口发生高峰期,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6—7月,主要危害夏茶;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9—10月,主要危害秋茶,其峰值不如6—7月突出。
2 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方法
2.1 农业防治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减少茶园病虫发生,控制病虫危害,这是有机茶园栽培上的基本要求[10]。田间栽培管理是农业防治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抗虫品种的选用及茶园的综合管理方面,如及时地分批采摘、茶园合理的耕作和施肥、品种布局的调整、植物轮作等措施来防治茶园害虫[5]。当今用于控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的农业防治方法有:(1)及时地分批采摘茶树嫩芽。这是由于叶蝉取食具有趋向嫩梢的习性,所以可有效降低虫口数量。(2)在叶蝉发生的高峰期,及时适当地进行轻修剪。及时修剪不仅可破坏叶蝉的营养资源,还可通过剪除茶树枝条带走大量虫卵,有效压低虫口数量。(3)在冬季可利用杂草覆盖茶园土壤。选用稻草、甘蔗叶等作物秸秆对土壤铺草覆盖,可增加捕食性天敌的虫口数量;也可为蚯蚓的繁殖提供条件进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茶树抗病虫害能力。(4)于秋、冬季节对茶园进行封园处理,可对第2年的病虫发生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周铁锋等[11]对45%晶体石硫合剂、99%绿颖矿物油及30%机油·石硫微乳剂封园药剂进行了筛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冬季封园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封园药剂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差异较明显,其中99%绿颖矿物油3000 mL/hm2的防治效果最佳。
2.2 化学防治
长期以来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12],2003年,陈文瑞等[13]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8%四溴菊酯3 mL/hm2、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 g/hm2,在施药3天后对叶蝉的防效均超过90%;施药7天后对叶蝉的防效仍在90%以上,其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2005年,徐泽等[14]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效果最好,施药1天后的虫口减退率达93.4%,施药3天后的虫口减退率达96.9%,施药后7天后的虫口减退率仍达97%,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2006年,占江伟等[15]在华安县茶场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当10%联苯菊酯的施用量为6、8、10 mL/hm2时,施药3天后防治效果分别为80.4%、82.2%、87.2%,高于对照药剂2.5%天王星25 mL/hm2的77.6%;施药7天后10%联苯菊酯的施用量为8、10 mL/hm2效果比2.5 %天王星 25 mL/hm2稍好;施药15天后10%联苯菊酯的施用量为10 mL/hm2与2.5%天王星25 mL/hm2相当,且前者具有较好的持效性,持效期可达5~7天。2009年,彭萍等[16]选用的15 %茚虫威4000、3000、2000倍液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可有效地控制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施药14天后防治效果分别88.70%、88.51%、89.74%,其中15 %茚虫威2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且在茶园中使用该药剂对蜘蛛等天敌安全较高。2012年,赵丰华等[17]开展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1000、1500、2000倍溴虫腈药液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施药1天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65%、94.93%、88.76%;施药14天后的防效为91.5%、90.17%、89.69%,且该药剂具较长的持效期,可在无公害茶园推广使用。虽然化学农药在防控叶蝉方面起到显著效果,但由于长期使用单一的农药,环境安全、抗药性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筛选出的印楝素、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等作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防治的优选药剂[18]。2003年,赵冬香等[19]报道了印楝树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印楝树提取物对2~3龄的假眼小绿叶蝉若虫有较好的拒食作用。在处理叶蝉24 h后,所测得的拒食中浓度为44.17 μg/mL,在印楝树提取物浓度为40 μg/mL时,成虫的拒食效果可达57.89%;同时印楝树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若虫也具有较强的内吸毒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接种虫48 h后的致死中浓度为14.11 μg/mL,而且在浓度为5、10和20 μg/mL这3个处理下的试虫中,羽化后的成虫均出现后翅畸形现象。2004年,赵冬香等[20]在室内进行了鱼藤根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鱼藤根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拒食、触杀和毒杀作用。在茶园田间防治试验中,鱼藤根提取物的防治效果与吡虫啉和阿克泰的防治效果基本相当,其中鱼藤根提取物浓度为40 μg/mL时就可满足茶园田间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施用药量,施药后5天的防治效果为97%。2009年,刘碧堂等[21]选用0.3%苦参碱1000倍液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茶园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药5天后的防治效果为89.56%,施药10天后的防治效果依然可达80.16%。因此,苦参碱药剂可在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超标的有机绿色茶园内使用。因为植物源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性,且来源于自然,能够在自然条件下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对人、畜相对安全,对害虫的天敌杀伤害性较小,同时害虫对其也难以产生抗性,所以植物源农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3 生物防治
天敌作为影响茶树害虫虫口数量变化的天然生物因子,其合理有效的应用对发展绿色有机茶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合理有效地利用天敌控制害虫虫口数量,对人、畜及作物安全,不污染环境,而且可以长期稳定的控制茶园虫口数量。目前已确认叶蝉天敌62种,其中捕食性天敌46种。捕食性天敌以蜘蛛为主,按生物量统计计算,约占茶园整个捕食性天敌80%~90%[5]。研究表明,蓝翠蛛(Silerella vittata)、白斑猎蛛(Evarcha albaria)对叶蝉表现出较强的捕食潜能[22]。2009年,韩宝瑜等[23]调查了秋季叶蝉高峰期的叶蝉卵的寄生率情况,在10种典型茶园的环境中,发现丰产类型的茶园具有较高的叶蝉密度,9月的寄生率可达75%,而叶蝉密度较低的其他茶园中的叶蝉卵的寄生率也可达到48%;在10月时茶园的叶蝉卵寄生率又有升高,其中发现2种缨小蜂种群对叶蝉种群表现出跟随效应,因此可推测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为叶蝉卵的寄生性天敌,可有效降低叶蝉虫口数量。因此,在叶蝉的防治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对天敌安全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卵寄生蜂的控制效能,以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24-25]。
在微生物农药方面,目前已应用到茶园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球孢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爪哇棒束孢等。2002年,濮小英等[26]选用真菌杀虫剂对假眼小绿叶蝉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混配剂的最高田间防效可达到83.4%,其在假眼小绿叶蝉的有效防治和有机茶园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2004年,张灵玲等[27]从植物叶面分离出54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Bt),经生物活性测试进一步筛选出对茶树鳞翅目害虫有效治病的菌株10株,对茶树同翅目害虫有效治病的菌株4株,其中LL27是对同翅目害虫具有高效治病的菌株,该菌株在初筛浓度下的致死率可达78.4%,稀释100倍液时的假眼小绿叶蝉致死率为76.6%,稀释500倍液时的假眼小绿叶蝉致死率为46.6%。2011年,展茂魁[28]从假眼小绿叶蝉的虫体上分离得到了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7.5×1013孢子/hm2的剂量常量喷施爪哇棒束孢菌株配制的IJOD-1悬乳剂,在第11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为50.32%;在第25天追加1次施加菌剂试验,在第55天时的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为68.40%,该菌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4 物理防治
目前已得到应用的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除虫风力机、引诱粘虫板、诱虫灯及防虫网等。廖冬晴等[29]报道了采用吹吸式除虫风力机可有效压低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当除虫风力机风速达30 m/s时,处理1天后假眼小绿叶蝉校正虫口减退率达76.25%,处理7后天校正虫口减退率为61.49%。
粘虫板诱杀是一种便捷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其田间诱杀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芽绿、橄榄黄绿和素馨黄色粘虫板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的引诱效果显著大于雪白色粘虫板的引诱效果[30]。在小区试验中发现,采用黄色粘虫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明显,使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平均校正减退率达53.73%,另外与引诱剂结合的粘虫板,其虫口捕杀率比单用粘虫板时可提高29.33%[31]。2010年,王晓庆等[32]开展的粘虫板与信息素复合体的结合应用研究中发现,西、北朝向的信息素复合粘虫板和黄色粘虫板诱捕叶蝉数量显著高于东、南朝向,随着时间的延长,叶蝉虫量逐渐下降,以第10天的叶蝉虫量下降较为明显,以第7天的诱集效果最好。2012年,沈红霞等[33]采用信息素粘虫板和普通粘虫板进行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信息素粘虫板对假眼小绿叶蝉诱杀效果为日均19.0头/片,普通粘虫板为13.8头/片,信息素粘虫板和普通粘虫板可达到的最高防治效果分别为71.6%和63.6%,其中信息素粘虫板15天后的防治效果高达50%,比普通粘虫板高25%。
在茶园中可选用黑光灯、电灯和频振式杀虫灯对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刺蛾等茶园害虫进行有效的诱杀。2005年,罗细明等[34]研究报道,在丘陵茶园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可诱杀7目26科68种害虫,主要以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分别占诱杀害虫总量的58.8%和37.1%,但其对天敌也有一定的诱集作用。从诱杀总量分析,从5月开始逐渐增加,7月达到虫口数量高峰,8月之后开始逐渐降低。
利用防虫网防治害虫已广泛应用在蔬菜上,而将其利用在茶园内覆盖茶树也可以有效隔离茶树害虫。张忠新等[35]采用50目的防虫网覆盖茶树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起到显著效果,但防虫网在茶园内的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
3 结语
基于当前茶园绿色防控的理念,减少各类茶园农药使用,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将是中国茶园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随着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和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我国对茶园药剂的使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并提出以生态、无公害为核心的综合防治体系。在这个综合防治体系中,主要强调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并实现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核心的防治方法开展田间防控应用,将病虫害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从而确保生态环境及茶叶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并比较不同茶区内害虫的发生规律;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加强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新技术集成开发和研究,在集成防治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植物源农药、病原微生物、寄生性天敌及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等多种无公害绿色技术联合应用研究,并形成切实有效的防控技术手段,最终应用于有机茶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慧芳.茶树重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32-134.
[2] 庄家祥,傅建炜,苏庆泉,等.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J].茶叶科学,2009,29(2):154-158.
[3] 邢后银,李松,司徒久宏.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特点及生物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190.
[4] Jin S, Chen Z M, Elaine A Backu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EPG waveforms for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öthe (Hemiptera: Cicadellidae), on tea pla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tylet activities[J].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2012,58:1235-1244.
[5]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等.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1(11):92-94.
[6] 熊兴平.假眼小绿叶蝉防治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3(4):1-5.
[7] 王庆森,王定锋,吴光远.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6):615-623.
[8] 魏进,段婷婷,朱淮武,等.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144-146.
[9] 任菊仕.假眼小绿叶蝉虫消长和单个发生高蜂期分段标准研究[J].茶叶通讯,1994,(4)7-8.
[10] 钟兴松.有机茶园的生态建设和管理[J].茶叶科学技术,2007(1):36-38.
[11] 周铁锋,石春华,余秋珠,等.常用封园药剂对茶橙瘿螨和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试验初报[J].茶叶,2011,37(1):11-13.
[12] 肖星,许燕,冉隆珣,等.5种杀虫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4(1):66-67.
[13] 陈文瑞.几种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比较[J].农药,2003,42(8):22.
[14] 徐泽,彭萍,候渝嘉,等.3%啶虫脒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05,18(4):19-20.
[15] 占江伟.10%联苯菊酯EC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07(3):14.
[16] 彭萍,王晓庆,林强,等.15%茚虫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茶叶通讯,2010,37(1):27-28.
[17] 赵丰华,吕立哲,任红楼,等.24%的溴虫腈防治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6):64-66.
[18] 文兆明,韦静峰,余志强.几种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379-382.
[19] 赵冬香,徐汉虹,高景林,等.印楝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活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3):30-32.
[20] 赵冬香,高景林,徐汉虹.鱼藤根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J].热带作物学报,2005,26(4):86-89.
[21] 刘碧堂,石和芹,汪荣灶,等.0.3%苦参碱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茶蚕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31-4632,4653.
[22] 高景林,赵冬香,陈宗懋.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J].热带作物学报,2004,25(3):72-74.
[23] 韩宝瑜,林金丽,周孝贵,等.假眼小绿叶蝉卵及卵寄生蜂缨小蜂形态观察和寄生率考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1):13-17.
[24] 毛迎新,邹武,马新华,等.假眼小绿叶蝉卵密度及其寄生率消长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1):16-18.
[25] 韩宝瑜,林金丽,周孝贵,等.假眼小绿叶蝉卵及卵寄生蜂缨小蜂形态观察和寄生率考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1):13-17.
[26] 濮小英,冯明光.两种杀虫真菌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19-622.
[27] 张灵玲,林晶,骆兰,等.叶面分离Bt及对茶树主要害虫高毒力菌株的筛选[J].茶叶科学,2005,25(1):56-60.
[28] 展茂魁,何玲敏,陈名,等.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高毒菌株的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28(1):41-46.
[29] 廖冬晴,黄树长,韦禄民,等.风力除虫机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2):29-31.
[30] 向太红,韩宝瑜,周孝贵.四种粘板对茶园昆虫的引诱考查[J].茶叶科学,2007,27(3):253-258.
[31] 彭萍,徐进,侯渝嘉.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田间诱捕试验[J].南方农业,2007(1):77-78.
[32] 王晓庆,郭萧,彭萍,等.复合板和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集作用和防治效果[J].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243-2245.
[33] 沈红霞,陈辉煌,秦岭,等.信息素诱虫板诱集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116-118.
[34] 罗细明,李盛华,任全,等.丘陵茶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茶园害虫及控制效果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5):86-88.
[35] 张忠新,李浩宇,杨忠星,等.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7-149.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相关文章
- 江苏夏季绿叶蔬菜病虫害发生态势及综合防治技术
- 2023年绿叶演讲稿最新10篇
-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 浅谈化工废气处理的研究进展
- 国外关于体育空间和设施特征与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关系研究进展
- 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研究进展
- 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研究进展
-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营养的研究进展
- 水稻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 药用植物绞股蓝研究进展
- 套袋对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草莓灰霉病研究进展
- 防控个人现实表现材料15篇
- 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防控疫情活动方案
- 2022年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 2022年XXX街道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 岗位廉政风险点与防控措施【精选推荐】
- 2022街道党工委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方案范文
- 暴雨防控与灾后重建工作情况汇报(范文推荐)
- 2022关于社保基金风险防控的调研报告及对策
- 廉政风险防控调研报告(完整文档)
- 2022年县人民医院院感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 2021技术员述职报告范文精选合集
- 电工技术员个人年度总结
- 电工维护技术员年度总结3篇
- 维修技术人员计划制定四篇
- 技术人员年度工作计划模板3篇
- 工程技术员年终总结报告3篇
- 小学生科学技术发展心得感悟3篇
- 浅谈固体矿产勘查地质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 出口辣椒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
- 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农药创新技术成果交流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