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
时间:2022-03-16 10:22:56 浏览次数:次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情结的启动,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形成的三个高潮,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德育关系的探讨,到德育地位与功能的探索,再到国外德育思想的引进与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德育实效、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热点问题的关照以及对德育制度的建设等嬗变轨迹过程。形成了德育研究逐步摆脱政治的附庸,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现代化,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德育模式由知性德育模式走向知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对话、选择与建构等基本经验。
关键词: 德育;德育研究;研究主题;德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0)05-0083-1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大会明确地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3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30年的历史发展中,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德育原理(或德育学、德育论)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宏观纵向扫描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的历史轨迹,理清思路,可以为我们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德育理论的发展成绩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深入反思为德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本线索。
笔者以1978年为起点,以2008年为终点,沿着历史时间的顺序,以“中国知网”(CNKI)上的论文检索为主要材料源,以各个时期出版的德育原理著作和教材为参照系,探索30年来各个时间段内的德育研究主题,并尝试对每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内容进行简单描述。由于学术研究前后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同一研究主题时间跨度比较大,有些研究主题在不同的时期交替进行或同时存在,笔者取每个主题研究的主要时间段为标志,在其他时间段内的后续研究将不再重复赘述。
一、 关于改革开放30年德育发展阶段的研究[ST]
关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德育的发展历程,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概括出多种发展阶段理论。例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德育理论发展经历了理论研究的复苏期(1978—
1983年)、理论基础的建构期(1984—1989年)、德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期(1990—1999年)和德育理论研究的多元与争鸣期(2000—2008年)[1]。有学者把德育的历史沿革划分为四个阶段: 改革起步阶段(1978.12—1984.9)、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984.10—1989.1)、全面深化改革阶段(1989—2003)和继续深化改革阶段(2003—2008)[2]。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1981—1988)、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1989—1998)和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1999—2005)[3]。
还有学者把改革开放30年中国德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讨论中前行(或“拨正和探寻”)阶段(1978—1989年);第二阶段,在共识中创新(或“反思与加强”)阶段(1990—2002年);第三阶段,在建设中提高(或“返真与提升”)阶段(2003年至今)[4]。
笔者在此历程阶段划分问题,主要沿着德育研究主题嬗变的轨迹进行追踪考察,理清30年来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并尝试概括出德育研究的历史经验与问题。
二、 德育研究主题的嬗变
(一) 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的启动(1978—1985年)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领域遭到了最严重的伤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领域经过调整和拨乱反正等一系列的活动,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1980年5月,《中国青年》发表了青年工人潘晓的来信,题目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由此引发了持续半年之久的“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青年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受到青年人的欣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二是受到当时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思想上的大讨论,导致了人们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反思,一些学者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反思研究。例如,常春元的《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刘献君的《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树立革命的道德风尚》、王润生的《论有关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罗国杰的《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梁禹祥的《经济改革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魏英敏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经济改革中的任务》等,都是这一时期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研究与反思的文章。
在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研究与反思的同时,学者们开始“寻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前一时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开始反思。经过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研究,道德具有继承性是人们的共识。然而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倒批臭,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德育要改革,怎样改?限于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可借鉴的国外经验不多,“寻根”可能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探索孔子的德育思想。这种寻根情结伴随我们走过改革开放30年,而且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传统德育思想的研究更加炽热,研究内容更加广泛,不仅研究儒家孔子等人的德育思想,而且研究内容还涉及墨家、道家、佛家和法家等,并对传统德育思想进行借鉴研究。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在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更好地凸显中华民族的道德特质是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
(二) 德育原理学科体系建设的三个集中期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其后又相继恢复重点学校建设制度和恢复职称评审制度,中国的教育逐步走向正常发展的状态。1978年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一些条件较好的师范大学相继恢复了教育系并开始招生,为了满足学生学习课程的需要,德育原理学科地位得以恢复,教育界一些从事德育理论研究的学者开始编写《德育原理》教材。纵观30年的德育学科建设,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德育原理学科地位的恢复与其理论体系的初建期(1985—1989年)。
由于德育原理学科地位的恢复,再加上学生课程学习和各种培训的需要,学者们开始编写德育原理著作和教材。这一时期出版的书籍主要有:198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等八院校编写的《德育原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德育原理学科地位的恢复。其后又陆续出版一些教材,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写的《德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李景先主编的《大学德育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赵翰章主编的《德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王殿卿编著的《大学德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严正编写的《中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等。就这一时期的教材和著作的内容来看,基本上是德育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期,其德育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德育概念与本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途径和方法等。
2. 德育原理学科理论体系的探索期(1990—1995年)。
[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相关文章
- 零售业格局嬗变
- 论先秦哲学中“名”之内涵嬗变
- 近代湖南农村中小学场所变迁与学校文化嬗变研究
- “高技术”的嬗变
- 幼儿德育新学期计划四篇
- 教师德育工作总结【5篇】
- 班主任德育个人工作总结精选合集3篇
- 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大全
- 2021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3篇
- 小学德育活动计划3篇
- 德育教育学校工作计划
- 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本
- 学生德育方面教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 幼儿园德育老师工作总结3篇
- 2022年度一个后进村由乱到治的轨迹和启示
- 国内扫描
- 村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参考大全
- [主题教育党员干部检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2020] 检视问题 整改落实
- 主题教育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个人调研报告(完整材料).docx:领导调研报告发言
- [主题教育领导班子检视剖析材料+领导班子检视问题情况报告] 主题教育班子检视材料
- 主题教育领导班子检视剖析材料+领导班子检视问题情况报告|主题教育班子检视材料
- 【2020年主题教育局班子成员检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篇】2019年是主题教育
- [2020第二批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2019年是主题教育
- 主题教育活动领导班子“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方案.doc:
-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2020年主题教育“6个对照”检视问题清单6个对照、]
- 2019年是主题教育【2020年某局班子成员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材料3290字稿】
- 上一篇:本期研修主题:课程建设
- 下一篇: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开发